最新录用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热处理对Ⅰ型胶原蛋白与肉汤香气物质结合能力的影响
    骆晓林 刘树滔 袁毅
    录用日期: 2023-06-08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加热后胶原蛋白的分子量、粒径、溶解度、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以及形成的胶原蛋白乳液的粒径进行分析,并分别对胶原蛋白水溶液和乳液对挥发性物质结合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被破坏且多肽链发生降解,同时伴随着胶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降低、溶解度的升高以及热聚集。胶原蛋白对挥发性物质的结合能力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消失,并且在水溶液体系中,胶原蛋白加热4?h后反而促进挥发性物质的释放。而在乳液体系中,胶原蛋白展现出更高的结合挥发性物质的能力,且即使加热时间达到4h后也未表现出促进挥发性物质的释放的作用。研究表明,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完整有利于保留更多的挥发性物质,加热时间与胶原蛋白结合挥发性物质的能力负相关,胶原蛋白在短时加热以及有油脂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对挥发性物质展现出最高的结合能力。
    西藏四地市糌粑中重金属含量分析与污染评价
    杨小俊 吴雪莲 次仁德吉 张一帆 张唐伟
    录用日期: 2022-05-18
    [摘要](3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调查西藏四地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林芝市、拉萨市)不同磨制方式生产的糌粑中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铅(Pb)、汞(Hg)含量,并开展污染情况全面分析评价,促使西藏各地市糌粑的质量安全水平能有所提高、为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2021年从西藏四地市分别采集不同模式生产的糌粑样品101个,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糌粑样品中5种重金属进行检测分析与质量安全评价。【结果】101个糌粑样品中,山南市糌粑样品中Pb的超标率为16.6%、污染贡献率3.85%,Cr的超标率为2.8%、污染贡献率2.78%,其它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污染贡献率KAs为3.57%、KCd为100%、KHg为2.78%;日喀则市重金属均未超标,污染贡献率KAs为5.88%、KCd为0%、KCr为5.00%、KPb为25.00%、KHg为5.00%,林芝市除Pb超标率为8%,其它重金属均未超标,污染贡献率KAs为10.0%、KCd为0%、KCr为4.00%、KPb为8.33%、KHg为4.00%;拉萨市除Pb超标率为5%,其它重金属均未超标,污染贡献率KAs为8.33%、KCd为100%、KCr为5.00%、KPb为12.50%、KHg为5.00%;山南市糌粑中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Cr=1.080,为轻度污染,PPb=2.863,为中度污染;日喀则市糌粑中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Pb =0.778,为基本清洁;林芝市糌粑中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Pb =3.076,为重度污染;除此之外的四地市中的重金属污染等级均是安全。按总的样品数,Pb的超标率最高为8.91%、Cr为0.99%,其它重金属均未超标;污染贡献率KCd为50.00%、KPb为2.00%、KAs为1.49%、KCr为0.99%、KHg为0.99%。按磨制方式,电磨糌粑中Cd作为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污染物贡献率高达50%;其他重金属污染贡献率KPb为4.35%、KAs为3.03%、KCr为2.33%、KHg为2.33%,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Cr=1.080,为轻度污染,PPb =3.111,为重度污染;水磨糌粑污染贡献率KAs为3.70%、KPb为2.94%、KHg为1.72%、KCr为1.72%、KCd为0%、,Pb作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物贡献率高达3.70%。电磨糌粑中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As =1.690,为轻度污染,PCr =5.650,PHg=22.956,均为重度污染;对糌粑样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市生产的糌粑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Hg存在显著差异,其余重金属差异均不显著。糌粑中各重金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重金属Cr的含量与重金属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d的含量与重金属H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西藏四地市糌粑重金属Pb和Cd是主要污染物, Pb属重度污染,其它均属于安全。
    复合益生菌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徐美余.Δ 罗成莹.Δ 辛维岗 张关令 王 春 李亚萍 林连兵
    录用日期: 2022-02-06
    [摘要](41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白羽肉鸡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条件下,在基础日粮上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使用产气荚膜梭菌攻毒感染三日龄的健康白羽肉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高500 mg/kg、中200 mg/kg、低50 mg/kg)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与金霉素制剂(50 μg/g)比较饲喂21 d。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测定白羽肉鸡盲肠肠道菌群,分析其多样性和组间差异,并记录其对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饲喂高、中剂量的复合益生菌显著降低了白羽肉鸡的料肉比和提升了肠道绒隐比(P <0.05),与金霉素制剂组结果相似。同时,饲喂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和金霉素制剂后,白羽肉鸡盲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发生了变化,复合益生菌均能够显著提升Simpson指数(P <0.05)。此外,比较复合益生菌、金霉素制剂与空白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变化,发现软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 <0.05)。在属水平上,发现Fournierella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未确定Lachnospiraceae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 <0.05)。揭示了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均有促进作用,为更全面了解复合益生菌替代抗生素应用于白羽肉鸡养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灵芝总皂苷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
    康佳茜 张玉瑶 刘艳红 周中凯
    录用日期: 2022-02-06
    [摘要](44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灵芝总皂苷提取物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以灵芝子实体为原料,醇提并纯化总皂苷,通过CCK8法测定灵芝总皂苷提取物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抑制效果,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noax、bax、bcl-2、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灵芝总皂苷浓度为40 μg/mL以上时可极显著地抑制HCT116细胞增殖,且抑制效果与时间呈正相关。经灵芝总皂苷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当加入灵芝总皂苷的浓度为150 μg/mL时,其凋亡率达到50.2%,且灵芝总皂苷可显著降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加促凋亡基因p53、noax、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综上,灵芝总皂苷对于结肠癌细胞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且其抑制效果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实现,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抑结肠癌候选药物和食品添加剂。
    陶瓷膜过滤工艺应用于伏特加基酒脱苦可行性探索
    周天 祁鑫
    录用日期: 2022-02-06
    [摘要](18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探索陶瓷膜过滤对伏特加基酒脱苦的可行性。伏特加基酒分别经10、20、50和100nm陶瓷膜在直流或切向流过滤模式下过滤,膜的滤出液采样由专家品评;同时记录并计算过滤通量、压力、温度等参数,进行实用性评估,并观察是否有沉淀物生成及规律,包括复溶现象。揭示伏特加基酒经20nm陶瓷膜以直流模式过滤后,滤液澄清透明,脱苦效果明显,是解决常规工艺伏特加基酒脱苦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克氏原螯虾虾青蛋白A2基因克隆、组织分布及原核表达
    陈浩 吉宏武 张迪 刘书成 宋文奎 郝记明
    录用日期: 2021-11-03
    [摘要](55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虾青蛋白对甲壳类水产品色泽的形成和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克氏原螯虾虾青蛋白A2(PcCRA2)的基因结构及原核表达,本文通过基因克隆获得PcCRA2基因编码序列(cra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cra2基因在克氏原螯虾9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以大肠杆菌BL21(DE3)为宿主,进行PcCRA2异源重组表达。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cra2基因cDNA全长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虾青蛋白A2相对分子量为21158.9 Da,理论等电点为5.59。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克氏原螯虾cra2编码蛋白序列与红螯螯虾相似度最高,为91.58%。RT-qPCR结果显示,cra2在所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表皮的表达量最高(P<0.05)。构建了pET28a-cra2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其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接种4 h后加入0.5 mmol/L IPTG于30 ℃诱导6 h;UV-vis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能与虾青素特异性结合,最大吸收峰为505 nm。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虾青蛋白的生物功能奠定基础。
    绿原酸对UVB损伤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武思敏 袁梅 高梓琪 满佳旭 张冬英
    录用日期: 2021-10-28
    [摘要](3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研究了绿原酸对UVB损伤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旨为富含绿原酸的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TT法建立细胞紫外损伤模型及绿原酸的处理方式,酶标仪检测绿原酸的紫外吸收,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ABTS法检测绿原酸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UVB辐射剂量为21.6mJ/cm2,绿原酸浓度为100和150μmol/L,预处理1h后细胞培养12h;绿原酸在UVB波段(280nm-320nm)范围有较强的吸收;100和150 μmol/L 绿原酸均能显著降低UVB引起的细胞凋亡;150 μmol/L 绿原酸能有效增加UVB处理细胞的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达到了53%。因此绿原酸在UVB诱导的HaCaT光老化模型上,具有很强的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其机制可能与绿原酸的紫外吸收以及抗氧化能力相关。
    对虾产品疫病双重荧光RPA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张 娜 谢艳辉 房保海 郑晓聪 孙思扬 李家侨
    录用日期: 2021-08-13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448)
    摘要:
    为实现对两种病原体的简便、快速、高效的检测,本研究针对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肝肠胞虫进行双重荧光RPA检测方法的研究。根据IHHNV病毒特异性序列的非结构蛋白2和EHP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探针,建立IHHNV和EHP双重荧光RPA方法,同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只对IHHNV和EHP有明显的的扩增曲线;用IHHNV和EHP阳性质粒进行倍比稀释和检测,结果表明方法对IHHNV质粒和EHP质粒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101 copies/μL;用10个重复的质粒样品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证明方法的重复性较好。使用该方法对粤西地区的20家养殖场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出1例EHP感染和1例IHHNV感染,同时样品用荧光PCR方法进行比对检测,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双重RPA方法检测的弱阳性样本扩增曲线效率更高。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对于IHHNV和EHP两种疫病的区分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应用于养殖场和口岸实验室作为疫病监控的快速筛查方法。
    牛奶脂肪对不同烘焙程度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
    宋佳慧 夏熠珣 徐菲菲 钟 芳
    录用日期:
    [摘要](16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牛奶脂肪质量分数对不同烘焙程度牛奶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及全脂牛奶咖啡中脂肪含量的消费者差别阈值。首先,针对浅、中、深三个烘焙程度的咖啡,采用定量描述性分析评价不同脂肪含量牛奶咖啡的感官风味;其次,采用三点选配法测量全脂牛奶咖啡中脂肪含量的差别阈值。结果表明,随着脂肪质量分数降低,咖啡的酸味、苦味、涩味、烟味、糊味、焦香味、生豆味和酸香逐渐增强,而甜味、醇厚感、焦糖味和奶香味减弱,这些影响在三种不同烘焙度的咖啡中趋势一致,但随着烘焙程度加深,牛奶脂肪的变化对咖啡风味的影响程度也会上升。进一步,通过分析阈值测试结果发现,脂肪含量在浅、中、深全脂牛奶咖啡中差别阈值分别为2.59%、2.45%和2.36%(质量分数)。女性消费者对脂肪的变化更敏感,在深焙咖啡中的差别阈值显著低于男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低脂牛奶咖啡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泡沫镍载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肉制品中亚硝酸盐
    张也 马亮 李亚蕾 王松磊
    录用日期:
    [摘要](15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为实现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灵敏测定。方法:本研究以泡沫镍作为载体,采用水热合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泡沫镍基负载Co3O4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构建高灵敏度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滴定法(i-t)进一步研究该修饰电极快速检测亚硝酸盐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机理。结论:结果表明,亚硝酸盐浓度在5~2000 μmol/L-1范围内,传感器的峰电流与NO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14 μmol/L。以酱牛肉为实际样品,通过标准加入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回收率范围为97.9% ~101.2%。该传感器具有容易制备、灵敏度高、易操作、稳定性好以及检测耗时短等优点,适用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10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