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研究
  • 分享:
  • 0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研究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欧洲各国疯牛病频繁爆发的食物源恶性事件的背景下,欧盟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监察部门提出了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即食品可追溯体系。随即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热潮。理论研究和全球经验表明,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功能,已成为全球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以城市为重点展开了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探索。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致力于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如白云峰,陆昌华等(2005)设计了肉鸡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可追溯系统;陆昌华、谢菊芳等(2006)运用SQL Server 2000VB.NET实现了工厂化猪肉安全生产溯源数字系统。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的学者们在此领域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围绕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三个主体的行为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国际SSCISCI与国内《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等发表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吴林海、浦徐进等(2012)运用模糊集理论与决策实验室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生产企业投资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意愿的主要因素的影响特征、影响程度。结论显示:食品安全质量认证体系的实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消费需求是影响企业食品可追溯体系投资意愿的三个主要因素。山丽杰,吴林海(2011)基于LogisticInterval Censored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投资意愿与投资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79.2%的企业愿意投资实施可追溯体系,其中80.7%的企业选择的投资水平在新增投资的20%及以下.影响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投资意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从业人数(1000 -2000人之间)、管理者年龄、预期收益和政府优惠政策,而影响投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特征、销售规模(3亿元及以上)、管理者学历层次(大专及以上)和预期收益。吴林海、徐玲玲等(201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调查与研究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1757个城市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与购买意愿结果表明,城市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均不高,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患、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以及消费者性别、婚姻和收入状况等徐玲玲(2010)的研究表明:与普通商品的消费特征相一致,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行为受消费者个体特征、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等因素约束,但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者行为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和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潜在需求;消费者对食品的认证信息、品种来源信息以及生产环节的卫生信息需求非常迫切;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接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因素不尽相同。吴林海等(2011)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提出了思考,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由传统的直接监管逐渐转向直接监管、安全信息交流与管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的信息传递机制。必须从整个食品供给链来管理食品安全,逐步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应该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重要载体。吴林海等还引入国际上主流的全轮廓联合分析(CVA)、选择的联合分析(CBC)等多种方法为主体的混合联合分析(HCA)等,基于大样本数据,提出了在中国构建可追溯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对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与生产者生产行为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体现了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但我国的食品可追溯体建设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技术、方法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其研究及开发应用的发展空间很大。(江南大学图书馆   张群供稿)

 

发布日期:2013-10-08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