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该部分不列入编号,可简要叙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引出近2~3年有代表性的最新进展。
2.应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词汇;正文中缩写词首次出现请给全称;不必论述本研究所得结论。
3.避免使用“本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水平,首次提出……,为……奠定了基础”等自我夸大的评价语句,除非您有充分证据证明其真实性。
材料与方法:
1.注明材料(购买地点或产地)、试剂(纯度)和纯化方法;所用标准技术和方法。对于已知的化合物,作者应提供来源或合成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以代替实验步骤。示例:“黑胡椒粒:上海味好美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甲酸(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产品”。
2.特别注意:生物来源的实验材料,一定要给出正式拉丁文学名。实验室采集的样品,应注明采集时间、生长阶段及地理来源、性状特征(一些植物材料需要明确取材部位,根、茎、叶、果实还是全株)、保存及加工方法。若中药材商品,应注明拉丁文学名(中药材有专门的拉丁文名称)、生产厂家及药用部位。
3.仪器名称前须注明型号、后注明生产厂商、主要和关键配件、条件等。如:“N-EvAP型24管氮吹仪:购于美国Organomation公司”。
4.公式在文章中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用()括起置于公式右边。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请用国家规定的量符号(注意正确使用斜体)表示,然后对公式中量符号的具体含义做说明。
结果与讨论:
1.简洁明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应清楚界定“结果”与“讨论”两部分的内容。对同一内容遵循图、表各取其一的原则。同一来源的数据不应在图/表上重复引用。阐述分析应尽量避免重复图/表中明显的内容。
2.请登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cnctst.gov.cn/ 查询论文所涉及科技名词的中英文规范用法。本刊来稿常见易错点:分子量应为相对分子质量、粘度应为黏度、驰豫应为弛豫、羟基自由基应为羟自由基、甘油三脂应为甘油三酯等。
3.书写4位或4位以上的数字,要采用三位分节法。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分成一组,组间加空格间隔。例如:2 613、3.141 592 6、20 360.342 1。
结语:
1.结语是文章主要结果、分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同时,提出尚存问题和今后解决问题的展望。应客观概括文章内容,不可延伸到实验内容以外。
2.应以试验中的现象、数据和分析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明地指出:
1) 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 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3) 与先前发表过的研究工作的异同,本论文在理论与实用上的意义,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