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海藻酸钙为载体包埋黑曲霉AS0 0 2 3孢子 ,培养后得到固定化增殖细胞 .将此固定化增殖细胞填入填充床反应器中以用于连续化生产低聚果糖 .研究了连续操作时的最佳工艺参数 .结果表明 ,在D 3 .5cm× 50cm的小型夹套层析柱上 ,最佳操作参数为 pH 6.5,50℃ ,体积流量 1 .3mL/min ;扩大到D 5.5cm× 1 0 0cm中型填充床反应器中 ,确定其最佳操作参数为 pH 6.5,50℃ ,体积流量 6.0mL/min ;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中低聚果糖质量分数达 53 % ,并且连续反应 1 7d低聚果糖质量分数保持在 50 %以上 .
摘要:以海藻酸钙为载体包埋黑曲霉AS0 0 2 3孢子 ,培养后得到的固定化增殖细胞用于生产低聚果糖 .利用材料试验仪研究了聚乙烯亚胺 (PEI)对固定化增殖细胞强度的影响 ,并研究了PEI对固定化增殖细胞酶活及最适 pH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PEI处理后 ,尽管固定化增殖细胞酶活略有降低 ,最适 pH值由 5.5降至 4 .0 ,但凝胶强度有明显改善 .起始机械强度由 0 .0 6N/粒增加到 0 .2 79N/粒 ,而机械强度衰减率仅为未处理组的 9.2 7% .
摘要:对经疏水层析 (PhenylSepharoseCL 4L)和阴离子交换层析 (DEAE FastFlow)等部分纯化的样品 ,采用制备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一步将其分离纯化 ,获得了PG3 7碱性脂肪酶的 3种同工酶LipaseⅠ、LipaseⅡ和LipaseⅢ .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ephadexG 1 50凝胶色谱法分别测得同工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750 0和 2 90 0 0 .测定了LipaseⅠ的等电点为 5.4 ,动力学常数Km 和Vmax分别为 4 .54g/dL和 5.56μmol/ (min·μg) .
摘要:介绍了酒精对酪蛋白酸钠溶液及酪蛋白稳定的O/W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试验表明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酪蛋白酸钠的溶解度 .界面张力的测定则表明酒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和油—酪蛋白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 .含酒精的乳状液体系的粘度会由于酒精的存在而提高 ,在酒精体积分数达 3 0 %时 ,乳状液体系的粘度会突然大幅度升高 .通过O/W乳状液的分层稳定性测定可发现 ,低浓度的酒精可以提高酪蛋白稳定的乳状液的分层稳定性 ,但酒精质体积分数超过 3 2 %时 ,乳状液的分层稳定性会受到破坏 .含酒精的O/W乳状液体系中油相含量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但高分散相浓度的含酒精的乳状液体系中由于连续相中酒精浓度的提高使乳状液体系稳定性下降 .
摘要:采用自溶法、自溶 酶解法、诱导剂 自溶 酶解法对S .CerevisiaeYJ酵母细胞进行生物处理使其释放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 .对反应产物α 氨基氮和细胞蛋白质溶出率及细胞干基提取率的测定结果表明 :诱导剂 自溶 酶解法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自溶 酶解法及自溶法 .诱导剂 自溶 酶解法比自溶 酶解法及自溶法的反应产物中游离α 氨基氮分别提高了 9.0mg/g及2 3 .0mg/g(以干酵母计 ) ,细胞蛋白质溶出率分别提高了 1 3 .50 %及 2 9.83 % ,细胞干基提取率分别提高了 7.0 %及 2 0 .90 % .
摘要: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成熟度的巨峰葡萄在冰温高湿保鲜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探讨了葡萄在保鲜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酸含量、呼吸强度的变化及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并试验了出库的方法 .试验结果显示 ,在 60d的冰温高湿保鲜过程中 ,成熟度为 7~ 8成的巨峰葡萄的各种变化很小 .经感观评定 ,其口感和风味与新鲜葡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
摘要:利用可见光谱研究了甘氨酸及其二、三肽与铜元素的配位作用 .结果表明 ,氨基酸和二、三肽的配合行为不同 ,而小肽之间配合行为基本相似 .由于晶体场稳定化能效应 (CFSE)的存在 ,配位比对小肽铜配合物的结构和配合程度影响不大 ,一般趋向于 1∶1配位 .pH值对配合反应影响较大 ,以 pH值为 9最佳 .
摘要:从苋色藜 (ChenopodiumAmaranticolor)的愈伤组织中提取天然红色素 .此色素对热较敏感 ,对紫外线不敏感 ,在 pH 5~ 1 0稳定 ,Fe3 、Cu2 和氧化剂对其有破坏作用 ,Fe2 、Al3 和还原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比较MS和B5 培养基 ,前者对苋色藜愈伤组织产色素有利 .
摘要:从采自非洲 (喀麦隆和加纳 )的 3 3个土样中分离得到的产生脂肪酶的细菌H 1 ,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 .以菌株H 1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处理 ,得诱变菌株H 58,其脂肪酶产生能力达 4 0U/mL .对菌株H 58进行生产能力的稳定性试验 ,结果良好 .连续传代 5次能保持良好的产脂肪性能 .
摘要: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聚集状态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 (SPI)和大豆浓缩蛋白 (SPC)的功能与性质 .SPI 1、SPI 2和SPI 3以及SPC 1和SPC 2的溶出活化能分别为 1 5.63 ,2 4 .2 0 ,1 7.3 1 ,1 6.1 3和 4 .3 1kJ/mol.SPI 2在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二硫键 ;SPC 2在蛋白质分子间通过二硫键结合成为聚集体 ,而聚集体之间以很弱的范德瓦尔斯力结合 ;SPI 1 ,SPI 3和SPC 1具有较高的粘度且在模拟肉制品中的性能较好 .结构分析表明 ,蛋白质分子形成聚集体 ,但聚集体之间通过疏水键和氢键结合 .导致大豆蛋白产品的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聚集状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加热以及闪蒸过程中工艺条件的不同 .
陈石良 , 谷文英 , 许正宏 , 沈爱英 , 陶文沂 , 蒋逵良 , 李蓁
摘要:利用人工栽培的姬松茸子实体干品 ,经热水提取 ,乙醇沉淀 ,蛋白酶法和Sevag法相结合去蛋白 ,H2 O2 脱色 ,DEAE SephadexA 2 5和SephadexG 2 0 0柱纯化 ,得到姬松茸蛋白聚糖AP 1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析表明 ,该蛋白聚糖为均一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为 1 2 4 0 0 0 .紫外扫描表明有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 .红外扫描显示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 .纸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 ,其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以及核糖 ,其物质的量之比 (摩尔比 )为 1 .1 9∶0 .56∶0 .4 3∶0 .54.
摘要:采用国内α 淀粉酶生产常用菌株BF7658变异菌种 ,直接以麸皮为原料固态发酵法生产α 淀粉酶 ,得到较适宜的条件为 :培养基初始含水量 (质量分数 )为 60 % ,起始 pH自然 ,液体接种量为 5mL/kg ,3 7~ 3 9℃培养 4 8~ 60h ,三角瓶培养产酶水平可达 1 2 4 8U/ g ,浅盘培养平均产酶可达 1754U/ g .固态发酵生产细菌α 淀粉酶产酶水平为液体深层发酵法的 4~ 5倍 ,并且成本低廉 ,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
摘要:采用差示量热扫描方法研究米粉糊在低温贮存时的老化情况 ,比较了不同水分含量 (质量分数 )和添加剂对米粉糊抗老化能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 :米粉糊在 4℃下贮存较在 2 5℃下贮存易于老化 .在米粉糊中添加 1 .0 %的蔗糖酯和 1 .0 %的CaCl2 能有效地提高米粉糊在贮存期间的抗老化性能 .
摘要:建立了一种比较精确和简便的高碘酸氧化法直接测定发酵液中赤藓糖醇质量浓度的方法 ,通过校正吸光度值以消除发酵液中葡萄糖对赤藓糖醇质量浓度测定的干扰和影响 ,赤藓糖醇质量浓度测定值的相对误差控制在 5%以内 .精密度实验和回收率实验表明 ,此法准确可靠 .
摘要:用强饲法测定膨化蓖麻粕的鸡代谢能和真可消化氨基酸 .在此基础上 ,进行肉用仔鸡和生长猪的饲养试验 .试验结果 :膨化蓖麻粕的鸡代谢能为 9.2 9MJ/kg ,各种氨基酸消化率为 :Asp86.7% ,Thr 77.3 % ,Ser 81 .1 % ,Glu 90 .0 % ,Gly 54.2 % ,Ala 78.5% ,Cys 82 .9% ,Val83 .2 % ,Met80 .2 % ,Ile 83 .2 % ,Leu 81 .3 % ,Tyr 79.6% ,Phe 84 .4 % ,Lys 74 .3 % ,His 90 .5% ,Arg 92 .3 % .肉鸡饲养试验表明 ,前、中、后期分别加 3 %、6%、9%的膨化蓖麻粕对肉鸡生长无不良影响 .生长猪试验表明 ,前期加 5%的膨化蓖麻粕对猪无不良影响 ,后期加 1 6%的膨化蓖麻粕对猪的生长也无不良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 ,膨化蓖麻粕是一种营养价值良好的饲料资源 .
摘要:对重氮化温度、偶合反应时反应物的浓度和偶合组分中双氰乙基苯胺的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提高了产品的收率 .
摘要:以薄荷原油为原料 ,借助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对其中薄荷醇进行提纯 .实验结果表明 ,较好的萃取参数压力为 :9.0~ 9.5MPa、温度 3 5~ 4 5℃ .提高薄荷醇纯度 ,可缩短通过冷冻结晶提取薄荷醇的时间 .
摘要:采用硝酸镍作为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痕量铅时的助灰剂和基体改良剂 ,并以食品标准物质为样品对该方法进行了考察 .实验表明 ,硝酸镍能很好地增加铅的热稳定性 ,使样品干法灰化预处理的过程简单、快速 ,测定的线性范围在 0~ 1 0 0ng/mL之间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理想 .
摘要:利用拟群建立了一类新的特殊环———拟环 ,讨论其特征与结构 ,得出了相关于拟群的一系列结论 .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