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2(6).
摘要:第 1期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快速测定苹果酒中的香味物质汪立平 ,徐岩 ,赵光鳌 ,等 (1)……………………………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郝慧英 ,赵光鳌 ,徐岩 ,等 (7)………………………………………………………Muts型基因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过程中甲醇流加的控制谢静莉 ,张励 ,叶勤 ,等 (12 )………出芽短梗霉产色素能力弱化菌株的筛选朱一晖 ,张丽敏 ,詹晓北 (16 )…………………………………………有效利用木糖的肠道细菌的筛选及转化孙金凤 ,诸葛健 ,王正祥 (2 1)…………………………………………黑曲霉VVTP84生产果糖转移酶郑…
2003, 22(6).
摘要: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的耐热β 半乳糖苷酶基因bgaB被克隆到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穿梭质粒pMA5中,然后将外源基因及其表达调控序列亚克隆到枯草芽胞杆菌整合载体pSAS144中,转化Bacillussubtilis受体菌BD170,在5μg/mL的氯霉素抗性平板上筛选抗性转化子.经摇瓶发酵后,得到耐热乳糖酶的比酶活为0.32U/mg,是出发菌株比酶活的2倍.
2003, 22(6).
摘要:对一株产高质量浓度酒精的酿酒酵母的间歇发酵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对基质、产物和菌体对时间的变化,所得回归方程显示,3个状态参量与时间呈对数关系;而后采用比生长速率、某一时段的菌体浓度、某一时段的葡萄糖质量浓度、某一时段的酒精质量浓度来描述整个发酵过程中菌体、基质和产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二次曲面回归得到了间歇发酵动力学数学模型,与传统的Monod模型和Logistic模型相比,该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和预测性能较好.最后,用Simplex优化方法对间歇发酵动力学进行动态模拟,得到很好的拟合结果.将得到的模型参数用于预测初糖质量浓度为24.7g/dL的间歇发酵,预测结果也较好.因此,该模型可用来预测高初糖质量浓度下间歇发酵过程.
2003, 22(6).
摘要: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市售五香粉和咖喱粉的精油,测定了两种精油对几种常见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大小、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及气态防腐效果,探讨和比较了两种精油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五香粉和咖喱粉精油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五香粉精油的抑菌能力高于咖喱粉精油.以色谱 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鉴定出五香粉和咖喱粉精油中主要成分,并分析比较了它们主要成分的差异与其抑菌活性大小之间的关系.
2003, 22(6).
摘要:利用均匀设计法在有丝氨酸参与的美拉德反应条件下,对样品用5个细化的指标评分,通过多项式回归拟合该反应的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及交互作用对反应的影响,结合回归方程和实际情况找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为:丝氨酸2.000g,丙氨酸1.640g,半胱氨酸2.400g,木糖5.646g,水27.267g,系统pH值8.2,在120℃下反应53min。
2003, 22(6).
摘要:通过体壁损伤法诱导家蝇幼虫产生免疫血淋巴,经沸水浴热变性,透析浓缩处理,后经Tricine SDS PAGE得到诱导前后家蝇幼虫血淋巴中蛋白差异表达带,将该条带电泳回收,复性,抗菌活性检测等步骤,分离纯化得到3种抗菌肽:MDL 1、MDL 2、MDL 3.研究结果表明:MDL 1分子中富含Gly,相对分子质量为6200,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有较强抗性;MDL 2分子中富含Pro,相对分子质量为11000,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均有抗性;MDL 3分子中富含Gly,相对分子质量为14000,对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有较强抗性;3种抗菌肽具有很强的温度耐受性,均没有凝血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电泳制备抗菌肽的实验方法为此类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003, 22(6).
摘要:半流质高能食品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流变学性质是其质量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实验研究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学特性.当温度一定时,半流质高能食品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具有剪切稀化现象.不同温度下的半流质高能食品的流变学模型不同:10~30℃时的流变学模型为y=mxn-1,而温度在40~50℃时的流变学模型是y=A+mln(x).比较了热处理前后样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样品粘度曲线呈现平滑下降走势,而热处理前样品的粘度曲线会出现明显的波折.
2003, 22(6).
摘要:采用含有稳定同位素15N 氯化铵为主要氮源的专用发酵培养基配方和相应的提取精制条件,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方法研制15N L 脯氨酸高丰度产品.结果显示,每克15N 氯化铵实际可得0.376g15N L 脯氨酸,提取精制得率最高达65.76%,产品15N丰度达98.28%,比原料下降1.23%.
2003, 22(6).
摘要:将数种国内知名啤酒的泡沫和酒液分离,分别测定它们的总蛋白质和高分子蛋白质(HMWP)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泡沫具有富集蛋白质的功能,且泡沫中HMWP含量的增加尤为明显;与啤酒原液中的HMWP相比,泡沫中的HMWP含量与泡持值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不同的啤酒样品的HMWP在泡沫中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从啤酒蛋白的层面提出一项啤酒的质量判定标准.
2003, 22(6).
摘要:研究了乳酸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肽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实验获得了SDS处理粗细胞壁的适宜条件为SDS质量浓度8g/dL,处理时间为沸水浴10min.SDS结合胰蛋白酶和TCA处理,可有效去除乳酸杆菌中的非共价结合蛋白质及共价结合蛋白质.经化学分析鉴定,所提取的乳酸杆菌成分为肽聚糖,肽聚糖中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浓度分别为1.181,0.943,0.770和0.456mmol/g,是肽聚糖中的组分氨基酸.SDS结合TCA处理,方能较有效地去除DNA.TCA处理是去除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的有效方法.此外,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实验、C3b受体实验以及血清溶菌酶活力实验证实,所分离纯化肽聚糖的免疫学活性未受影响.
2003, 22(6).
摘要: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中心组合设计)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LB1 11生产L 乳酸的培养基C/N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有机氮源(蛋白胨、玉米浆和酵母膏)和无机氮源(NH4Cl和(NH4)2HPO4)对L 乳酸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葡萄糖、蛋白胨、NH4Cl和(NH4)2HPO4四因素的响应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培养基C/N(质量比)为12∶1~13∶1,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0.13g/L,蛋白胨19.342g/L,NH4Cl4g/L,(NH4)2HPO42.010g/L,L 乳酸产量可达到103g/L.优化后的培养基适合于对干酪乳杆菌进行代谢网络分析.
2003, 22(6).
摘要:对甘蓝进行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试验,目的是缩短热风干燥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联合干燥缩短了干燥时间约48.33%,提高了产品的营养成分保存率、叶绿素保存率;微波真空干燥使产品质构疏松.
2003, 22(6).
摘要:低聚木糖浆中由于含有淀粉、果胶等大分子物质,易造成产品混浊.α 淀粉酶处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低聚木糖浆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变混浊的问题,但效果仍不理想.作者采用超滤法进行澄清工艺研究,低聚木糖浆经超滤膜(相对分子质量截留为2000)处理后,大分子相对质量分数由15.35%下降至5.14%,产品贮藏3个月后也未有混浊现象出现.
2003, 22(6).
摘要:分析了蚕豆清蛋白和球蛋白的组成及其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得蚕豆清蛋白经过SepharoseCL 6B柱层析可洗脱出2个组分,球蛋白可洗脱出3个组分.SDS PAGE分析表明,蚕豆球蛋白7种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4000,41400,38000,33600,18300,17500,16700.蚕豆清蛋白5种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9000,55700,42000,38000,18600.
2003, 22(6).
摘要:用CMsepharoseCL 6B离子交换剂,使用不同的柱尺寸,采用离子强度线性梯度洗脱,对脱乙酰度80%,90%的壳聚糖样品进行分离。从脱乙酰度80%的壳聚糖样品分离得到3个组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时,直径相同的柱子,长的离子交换柱有利于壳聚糖的分离;对同一根离子交换柱,线性梯度洗脱体积的增加有利于壳聚糖的分离.分离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时,高脱乙酰度壳聚糖较低脱乙酰度壳聚糖在起始缓冲液洗脱时,洗脱出的壳聚糖含量较低,在高离子强度处洗脱出的壳聚糖含量较高.
2003, 22(6).
摘要:建立了一种检测虾仁和牛奶中氯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即LC/UV)方法和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联用(LC/ESI MS)检测方法.色谱分离选用SymmetryC18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78nm,质谱采用选择性离子检测(M/Z321.0,[M H]-).样品制备省去传统的多次液 液萃取过程,采用有机溶剂直接提取,转溶后,用固相萃取方法净化样品.虾仁和牛奶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7%和96.0%;检测限:LC/UV为2.5μg/kg和8.3μg/kg;LC/ESI MS为1.3μg/kg和4.5μg/kg.方法准确灵敏,样品预处理较简便快速.
2003, 22(6).
摘要:对玉米芯中半纤维素的提取方法及条件进行改进,将蒸煮法与碱法提取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半纤维素的提取率和提取纯度.以提取的半纤维素作为选择性碳源,可用来制备分离筛选木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培养基;探讨了半纤维素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培养基产透明圈效果的影响.
2003, 22(6).
摘要:为了系统地研究玉米须中的活性成分,寻找其临床疗效的依据,试验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GC MS)联用技术对玉米须中的有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须中的有机酸主要有甲酸、乙酸、乳酸、丁二酸、软脂酸、硬脂酸、山萮酸、油酸和亚油酸,其质量分数分别为4.26%,4.35%,4.21%,0.51%,31.16%,13.32%,9.41%,7.82%和17.31%.
2003, 22(6).
摘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秦巴山区野生与栽培猪苓菌核的氨基酸、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矿质元素、猪苓多糖等主要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猪苓在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7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3.8%,23.6%.每100g野生与栽培猪苓菌核中水分质量分别为13.22g,11.94g;灰分质量分别为2.86g,2.61g;粗蛋白质量分别为6.87g,4.91g;粗纤维质量分别为27.62g,26.02g;粗脂肪质量分别为1.87g,1.71g;每100g野生和栽培猪苓质量分别为1.87g,1.71g;猪苓多糖质量分别为0.51g,0.40g.
2003, 22(6).
摘要:阐述了联合干燥的定义和技术特点,介绍了各种联合干燥方式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该技术在果蔬干燥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