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3(2).
摘要:以水为溶剂从小麦麸皮中制备水溶性戊聚糖,采用乙醇分级沉淀、离子交换色谱以及凝胶过滤色谱对所得到的水溶性戊聚糖进行纯化分级,得到两个组成不同的组分P WSPI1 S和P WSPII1 S.单糖组成分析表明:P WSPI1 S组分由阿拉伯糖和木糖组成,P WSPII1 S由阿拉伯糖、半乳糖组成,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是一种糖蛋白复合物组分.
2004, 23(2).
摘要:初步探讨了一种微生物转化生产d 伪麻黄碱的新方法.通过TLC和HPLC分析,对实验室保藏菌株进行筛选,得到可专一性转化前体物质1 苯基 2 甲氨基丙酮(1 phenyl 2 methylamino propanone,简称MAK)生成d 伪麻黄碱的菌株MorganellamorganiiJ 8.通过对转化条件的研究,发现最适起始转化pH为7.5,最适转化温度为40℃.在合适的转化条件下,经过24h能将1000mg/L的MAK转化为852.4mg/L的d 伪麻黄碱,相应的摩尔转化率为84.4%.
2004, 23(2).
摘要:采用中性蛋白酶处理热凝胶胞外多糖发酵液,降解其中的菌体,实验证明,与传统的酸碱法相比,中性蛋白酶法更能有效地对热凝胶多糖发酵液提纯,而且保持了其主要性能--热成胶性.进一步确定了酶法提取纯化热凝胶的最优条件,获得的多糖产品为纯一的β-(1,3)葡聚糖,且有效地去除了蛋白质等杂质.
2004, 23(2).
摘要:二氢杨梅素是一种重要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溶析称重法测定了溶解度的变化,采用紫外 可见光谱扫描法研究其化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溶液易发生氧化,稳定性较差,在不超过100℃,加热时间不超过30min以及酸性和中性条件可保持其化学结构稳定,而过渡态金属离子Al3+,Fe3+,Cu2+等对二氢杨梅素的氧化则起到诱导催化作用.
2004, 23(2).
摘要:用小形变振荡流变仪测定了大豆蛋白-亲水胶体胶混合物的胶凝性能.通过聚合物"混合定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组分质量分数增加,大豆蛋白-卡拉胶混合物的胶凝强度沿着混合定律所计算出上限或下限而变化, 显示有相变发生.大豆蛋白-黄原胶混合物的凝胶强度总是沿着上限变化,表明大豆蛋白始终是连续相.大豆蛋白和海藻酸丙二醇酯(PGA)的结合能产生强度高于上限的混合凝胶,可能是PGA和大豆蛋白间形成了共价键.大豆蛋白-槐豆胶(LBG)混合胶体的贮藏模量低于下限,可能是因为大豆蛋白-LBG混合物的去混合速率较低而降低了各组分的有效质量分数.大豆蛋白-槐豆胶(LBG)-黄原胶的三元混合物的凝胶强度沿着下限变化,但是当蛋白质质量分数较低时接近上限,表明大豆蛋白质的存在可能抑制了LBG-黄原胶混合物形成连续网状结构.
2004, 23(2).
摘要:甘油脱水酶是1,3 丙二醇发酵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其中α亚基为甘油脱水酶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基因的正确克隆与分析对甘油脱水酶的正确表达起重要作用.作者采用PCR技术,从肺炎克雷伯氏杆菌A.S.1.1736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编码甘油脱水酶α亚基的gldA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 T载体中.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gldA基因开放阅读框架由1668bp组成.经GenBank检索对照分析,gldA基因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同源性达99.34%,表明所克隆的gldA基因即为克雷伯氏甘油脱水酶α亚基基因.
2004, 23(2).
摘要:对不同来源的脂肪酶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并根据位置专一性的差别将脂肪酶分为1,3 特异的、1,3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3类.采用LipozymeRMIM在无溶剂系统中催化甘油、脂肪酸合成1,3 sn 甘油二酯.研究表明脂肪酸、底物醇种类、温度、水分活度对LipozymeRMIM的活力有明显的影响.
2004, 23(2).
摘要:从泡菜汁中筛得一株胞内L 乳酸脱氢酶(L LDH)活性较高的植物乳杆菌RS2 2,采用亚硝基胍和超声波同时作用进行诱变,使其比活力由3.48U/mg提高到7.49U/mg,并对突变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
2004, 23(2).
摘要:实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保持蒲菜绿色的效果,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条件为120℃加热10min,热处理溶液pH值为7.0;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浓度为1g/L;Zn2+质量浓度为100mg/L;料液体积比为1∶3;锌盐为ZnCl2时,蒲菜表皮色泽的-a值达7,在贮藏中能很好地保持绿色.
2004, 23(2).
摘要:酵母菌同化单糖的能力和速度高于低聚糖,因而可以消除异麦芽低聚糖产品中多余的葡萄糖.通过筛选驯化,得到较快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的D酵母,并对该酵母的最适发酵条件和最佳培养基组成进行了研究,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得到94.13%的高纯度异麦芽低聚糖.
2004, 23(2).
摘要:以新鲜无壳牡蛎为原料,采用酶水解的方法制备牡蛎短肽,经SephadexG 15分离,并用HPLC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通过HPLC法定量马尿酸测定各组分的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牡蛎水解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较小部分的ACE抑制活性偏低,只有相对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内的短肽,对ACE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0.4mg/mL的牡蛎功能短肽的ACE抑制率为51.4%.
2004, 23(2).
摘要:以氯化亚铁和甘氨酸为原料,研究了甘氨酸螯合铁的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H值、配位比以及抗氧化剂用量对产品组成和得率有很大影响.确定了螯合的最适条件为:pH值为5.5、配位比为4∶1.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使甘氨酸螯合铁在无水乙醇中以沉淀的方式析出,实现甘氨酸螯合铁与无机铁的分离.讨论了萃取时有机溶剂用量对产品得率的影响,在无水乙醇与滤液的体积比为9∶1时,亚铁得率最高.
2004, 23(2).
摘要:分析了葡醛内酯传统工艺中淀粉原料、中间产物及产品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葡醛内酯生产废液中通过二次内酯化进一步回收产品的可行性方案.结果表明,在V(硝酸)∶V(冰醋酸)∶V(废液)=0.6∶1.0∶10,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葡醛内酯提取物每100mL废液可达6g,纯度为82%.
2004, 23(2).
摘要:硫代亚磺酸酯是大蒜中的活性成分,由大蒜中非蛋白质氨基酸———蒜氨酸(alliin)经内源酶蒜氨酸酶(alliinase,蒜氨酸裂合酶,EC4.4.1.4)的酶解作用而生成.作者采用溶剂法以温和的条件提取大蒜中硫代亚磺酸酯,研究了乙醇提取前的酶解过程以及乙醇提取中各因素对硫代亚磺酸酯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得到醇提硫代亚磺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
2004, 23(2).
摘要:采用嗜乙酰乙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acetoacidophilum)ATCC13870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硫酸二乙脂和60Co诱变处理,定向选育出一株L 谷氨酰胺产生菌G21 8.在适宜的条件下积累L 谷氨酰胺,平均质量浓度为32.5g/L,最大时可达36.7g/L,谷氨酸产量较少.
2004, 23(2).
摘要:从浙江洞头产羊栖菜中提取得到的褐藻糖胶,经DEAESepharoseCL 6B柱层析得F1、F2和F33个组分,F3又经SepharoseCL 6B柱层析得F31、F32和F333个级分.经凝胶过滤色谱检测,F31、F32和F33为均一组分.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这5个级分均为岩藻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等糖基组成的杂多糖,并含有硫酸酯、糖醛酸以及少量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2.5×104~9.5×105.F3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氨基酸分析和紫外扫描表明氮大部分可能来自核酸.F32的硫酸酯对碱基本稳定,表明大部分硫酸酯位于单糖残基的垂直位置.
2004, 23(2).
摘要:对澳洲塔斯玛尼亚湾生长的鲨鱼肝脏中提取的油,经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皂化,萃取出不皂化物并与乙酸酐酯化,采用气质联用技术检出了其中含有6种烷氧基甘油.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对其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加标回收试验得出回收率为96.28%,初步建立了一种简便的检测方法.
2004, 23(2).
摘要:在玉米芯木聚糖的碱法提取中,玉米芯木聚糖在80℃抽提120min的抽提率较高,还原糖质量分数较低,同时,抽提液的颜色较浅,明显优于121℃抽提30min.以80℃抽提的木聚糖为诱导,草菇产生的木聚糖酶的酶活比121℃抽提的木聚糖的酶活高.以80℃抽提的木聚糖为碳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出适合草菇生长和产生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培养基组成为:木聚糖15g/L,(NH4)2SO42.5g/L,Tween 803g/L,酵母膏1g/L,KH2PO41g/L,MgSO4·7H2O0.6g/L,微量元素0.0005g/L.pH7.0,40℃下150r/min培养4d,此时酶活达32.4IU/mL.
2004, 23(2).
摘要:比较苦参的灵芝发酵液和苦参与灵芝发酵液的混合液体外抗乙肝病毒(HBV)的效果.用HBVDNA转染的2.2.15细胞作为模型,放射免疫法测定2种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 sAg和HBeAg量,计算其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剂量在12.5~200μg/mL的范围内,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量,发酵液细胞的毒作用不明显,而混合液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发酵液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2004, 23(2).
摘要:通过对点样量、展开体系、显色方法等研究,解决了利用纸层析法定量测定γ 氨基丁酸误差大、重现性差的问题,从而建立了以纸层析法定量测定γ 氨基丁酸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法定量测定γ 氨基丁酸简单易行,耗费低廉,可作为食品中γ 氨基丁酸分析测定的手段.
2004, 23(2).
摘要:将研究非线性系统中产生的不规则、不光滑几何形体的分形理论应用于食品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分形理论很好地解释了DNA、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加工过程、酶催化动力学等方面的许多非线性问题.分形理论为人们研究食品科学领域中的非线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