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宝立 , 丁蕊 , 任河山 , 雷虹 , 严冰 , 赵化冰
2006, 25(6).
摘要:用富集培养法,从工业废水和活性污泥中分离到9个高效降解萘的细菌菌株(ND7~ND15).对菌株ND7、ND8、ND9和ND10所进行的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们都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PCR实验结果表明,上述4个菌株都含有蔡降解基因nahAc、nahG、nahH和catA,ND7和ND8菌株还含有萘降解基因nahU.DNA杂交实验结果表明,上述9个萘降解菌株都含有转座酶基因tnpA1和解体酶基因tnpR.这些结果表明,萘降解细菌的降解基因和转座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酶学实验证明,ND7、ND8、ND9和ND10菌株都具有儿茶酚1,2-双加氧酶活力和儿萘酚2,3-双加氧酶活力,但在不同菌株中这两种酶的比活力有明显不同.
2006, 25(6).
摘要:研究了蛋白酶法提取茶叶加工后茶渣中蛋白质的工艺。结果显示,碱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提取效果较好;碱性蛋白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酶加量49/6、液固比35:1(mL/g)、提取时间4h,提取率可达34.29,6;复合蛋白酶法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酶加量39,6、液固比35:1(mL/g)、提取时间4h,提取率可达18.69/6;双酶法提取中,采用先复合蛋白酶,后碱性蛋白酶,提取效果较好,并且碱性蛋白酶占总酶加量比例对提取率的影响较大,当碱性蛋白酶占25%时,提取率达到最大,为42.19,6;双酶法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pH8.0,温度60℃,酶加量49,6,提取率可达47.8%。
2006, 25(6).
摘要:采用戊二酸酐法合成展青霉素-半戊二酸(PAT-HG),通过活泼酯法将PAT-HG偶联到牛血清白蛋白,制备了展青霉素免疫抗原(PAT—HG—BSA),免疫3只BALB/c小鼠,经4次免疫后,1号小鼠血清抗展青霉索抗体效价迭1:1600,且小鼠抗展青霉素多克隆抗体与展青霉素检测抗原的结合能被展青霉素阻断。
2006, 25(6).
摘要:构建了融合表达肠激酶轻链(EKLC)的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将该菌于37℃在含30mg/L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培养,当细胞密度(OD600)达到0.5~0.6时加入最终浓度为0.4mmol/L的IPTG并降温至26℃进行诱导表达,4h后目的蛋白质的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质的40%以上,但所表达的重组产物大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利用产物N端携带6个组氨酸标签与金属螯合层析介质中镍离子的亲和性,应用镍离子金属螯和层析对样品包涵体进行了纯化和复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变性条件下纯化的样品在柱上不经洗脱,直接用复性液洗涤6h,可以使EKLC在得到提纯的同时实现复性,得到了电泳纯度为96%的具有生物活性的EKLC,最高活性为712U。
2006, 25(6).
摘要:研究在负荷为20 kg COD/(m3.d)正常运行的EGSB(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反应器中,处理高浓硫酸盐废水。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驯化,在进水COD为4 000 mg/L的条件下,进水SO42-质量浓度可提升至约1 800 mg/L,获得了9 kg SO42-/(m3.d)的运行能力。较高的有机负荷使得产气量较大随之带来明显的气提效应,再加上较高的上升流速所产生的良好的气固分离效果,使得气相中的硫元素含量较高,达到了质量分数43.8%。硫酸盐还原菌所能达到的最大电子流比重为31.4%,对应的最低COD/SO42-值约为2.0。EGSB反应器内溶解性硫化物与相应的自由硫化氢质量浓度为255 mg/L和102 mg/L,未对SRB与产甲烷菌产生任何毒性。
2006, 25(6).
摘要: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雏生素A微胶囊,以进风温度、出风温度,第一次均质压力和第二次均质压力为自变量,以微胶囊化效率、产率、贮藏保留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以模糊综合评价值为目标函数对喷雾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
2006, 25(6).
摘要:由长白山温泉附近土壤中筛选得到产海藻糖舍酶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芽孢和鞭毛,其最适生长温度为55℃,对这一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进一步对该菌株所产海藻糖合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酶反应最适作用pH值为7.0,在pH6.6~7.4时该酶稳定,最适作用温度为35℃,在25-45℃时该酶可稳定保存。
2006, 25(6).
摘要:详细研究了纳米金标记免疫检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检测带的信号强度、封闭试剂,纳米金探针的浓度、包被试剂A和B的浓度、纳米金溶胶的颗粒尺寸,及检测过程中的化学体系等。通过参数优化,确立了建立快速、简易的金标试剂条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探针溶液中加入保护试剂K后,试剂条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常温下试剂条保存期可达120d(信噪比保留70%以上)。
2006, 25(6).
摘要:Lactobacillus salivarius是来自人体肠道的一株重要的益生菌。作者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培养温度为37℃和培养基起始pH值为6.4。当在改良的MRS培养基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0 g/L碳酸钙,并经过一次中间补糖(8 g/L)培养,菌体干重达7.12 g/L活菌数为3.89×108cfu/mL。
2006, 25(6).
摘要:对美味牛肝菌胞外多糖的高产菌株进行了诱变选育。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是56 h菌龄的菌丝体,酶解温度31~35℃,酶解时间2 h,2%纤维素酶和蜗牛酶体积比1∶1,稳渗剂0.010 92 g/mL的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是3.71×105个/mL,再生率是7.32%;15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时间6 min,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胞外多糖产量比原始菌株高30.40%的菌株。
2006, 25(6).
摘要:巴西蘑菇深层发酵的菌丝体,用热水提取出水溶性成分(主要是活性多糖)后,残渣用体积分数859,6的乙醇提取,对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抑瘤活性的研究。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菌丝体醇提物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有一定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为1507μg/mL:体内则显示出了较强的抑瘤效果,腹腔注射(i.p.)每天10、50、100mg/kg,对S180荷瘤鼠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44.72%、66.50%和70.49%;灌胃(p.o.)每天800mg/kg,对S180腹水瘤鼠的生命延长率达到52.94%。结果表明:巴西蘑菇深层发酵菌丝体的醇提物具有较强的抑瘤作用,其具体的功效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6, 25(6).
摘要:采用轴对称滴形分析法研究了大豆11S球蛋白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吸附动力学,主要检测了不同浓度和pH值条件下表面压力随吸附时间的变化。实验表明,大豆11S球蛋白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吸附随初始体相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加快,受pH值的影响尤其明显。当pH=3.0时,1S1球蛋白快速吸附到空气-水界面上;而当pH=5.0时,吸附明显下降。在吸附的初始阶段,扩散控制吸附动力学;而当表面压力较高时,蛋白质分子在界面上的展开和重排控制吸附动力学。
2006, 25(6).
摘要:采用HS-SPME与GC—MS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戊糖的4种立体异构物(核糖、木糖、阿拉伯糖、来苏糖)与半胱氨酸Maillard反应挥发性产物的分析,确定了部分挥发物的相对质量分数,并对其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推测戊糖的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0.4mol/L等摩尔浓度的戊糖与L-半胱氨酸在磷酸盐缓冲液中,120℃,反应40min时,核糖产生的挥发性产物量远高于其他3种戊糖,说明其反应活性最高;当反应时间达到3h后,4种戊糖的挥发性产物量趋同。
2006, 25(6).
摘要:药用真菌灵芝对7种中药进行发酵,结果表明银杏叶、桑叶、竹叶在添加0.7g/dL时对灵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物量分别为:0.6347、0.6903、0.7960g/dL,干姜、薏苡仁、枸杞、苦养对灵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分别为:1.0509、1.0437、1.0708、L0538g/dL。在清除自由基的效果上,添加苦荞、桑叶、枸杞后灵芝对清除两种自由基的效果不如灵芝本身的效果,清除羟自由基的抑制率分别为:68.2%、66.6%、68.5%;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分别为:26.9%、31.9%、35%;添加银杏叶、薏苡仁、生姜后灵芝对两种自由基的作用效果都有提高,清除羟自由基的抑制率分别为70.5%、75%、70.6%;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为34.9、38%、33%。
2006, 25(6).
摘要:以能完全降解1g/LPVA的一个混合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碳、氮源对该混合体系降解PVA的影响。实验表明,补充有机氮源有利于混合体系菌体的生长,并且能提高混合体系对PVA的降解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它碳源的补充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但对混合体系降解PVA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断,该混合体系所产的PVA降解酶主要结合在细胞膜上,部分PVA进入细胞后被降解。
2006, 25(6).
摘要:通过对影响杆菌肽抑菌圈大小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从而得到提高地衣芽抱杆菌发酵杆菌肽的产量及测量的最佳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豆芽汁培养基发酵的杆菌肽产量最高,并且在豆芽汁中加糖量为2g/dL时,抑菌圈最大。管碟法测定时,培养基的厚度影响最为显著,下层厚度10mL,上层5mL最佳,上层培养基的酸碱度为7.0,指示菌的浓度在10^8cfu/mL时,抑菌圈最清晰,直径最大,平均直径为2.52cm。
2006, 25(6).
摘要:研究了栀子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以L9(3^4)正交设计对超临界萃取条件进行优化,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5℃,35MPa,120min的萃取条件下挥发性成分的收率最高,超临界萃取产物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反,反-2,4-癸二烯醛,而传统水蒸汽蒸馏工艺下主要成分为反,反-2,4-癸二烯醛。与水蒸汽蒸馏工艺相比较。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且有革取率高。生产周期短的优点.
2006, 25(6).
摘要:研究了凉粉草胶多糖在20-40℃之间特性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计算得其稀溶液的临界线团交叠值C^*[η]平均为1.13,半稀释区斜率b为0.8~1.2,与其他多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凉粉草胶多糖的特性粘度在所测温度区域内的变化不敏感;凉粉草胶多糖在水溶液中,分子链构象可能为刚性杆状结构。
2006, 25(6).
摘要:以紫外谤变配合驯化的方法获得富锌酵母HB524,并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该菌株富锌培养的最佳条件为:麦芽汁4Bx,葡萄糖25g/L,尿素1.0g/L,磷酸二氢钾0.5g/L,不加豆芽汁,接种体积分数10%,6mmol/L锌在接种后4h内加入,48h摇瓶培养后富锌总量可达到130mg/L。球磨法破壁厦锌的浸出结果表明,至少47.84%的锌是有机态形式结合的,其余锌松散结合在细胞壁或游离于细胞内部。
2006, 25(6).
摘要:对L.plantarum HO-69产抗菌肽的营养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袁明,MRS培养基是其产抗菌肽的最适培养体系。以碳源、氮源、缓冲盐等为研究因子,对MRS设计部分因子重复实验,采用回归分析确定K2HPO4和牛肉膏为抗菌肽产生的显著影响因子,综合考虑抗菌肽活力与纯化的难度,确定K2HPO4与牛肉膏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2g/L与16g/L,蛋白胨质量浓度为6g/L。响应面分析确定HO-69产抗菌肽的最适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6.61,36.12℃发酵13.87h,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的效价由80AU/mL提高到320AU/mL,抗菌肽的产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
2006, 25(6).
摘要:用青霉(Penicillium sp.)HK-003为原始菌,经亚硝基胍(NTG)、羟胺复合诱变,根据变异菌株菌落形态变化与产酶高低的关系。结合酶活力检测理化指标,筛选出一株高产稳定的纤维素酶菌株LX-435,其产酶能力由200U/mL提高到415U/mL,较出发菌株提高2.08倍。对该菌种进行了连续8次继代培养,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
2006, 25(6).
摘要:利用大孔树脂富集提取发酵液中灵芝三萜。通过比较4种大孔树脂对灵芝三萜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发现AB-8树脂最适合灵芝三萜的提取。结果表明:控制体积流量为2mL/min、pH值2,AB-8树脂的饱和吸附量达到最大,为8.837mg/g(以干树脂质量计)。确立了最佳洗脱方案,依次用水、体积分数20%、40%、95%乙醇溶液分段洗脱。
2006, 25(6).
摘要:为研究美味猕猴桃根正丁醇提取物(BEAD)对四氯化碳(CCl4)、D-半乳糖胺致肝损伤小鼠血浆转氨酶活性的影响。采用CCl4、D-半乳糖胺灌胃建立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模型,以不同剂量BEAD和阳性对照药联苯双酯灌胃治疗,测定小鼠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剂量BEAD对CCl4、D-半乳糖胺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ALT、AST活性升高具有降低作用,BEAD中、高剂量能显著降低ALT、AST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1。说明BEAD中高剂量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06, 25(6).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编码土豆羧肽酶抑制剂(carboxypeptidase inhibitor from potato,CPI)活性多肽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GEX-4T-1的多克隆位点中,得到重组质粒pGCPI,测序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受体菌Escherichia coli BL21中。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迭,超声波破菌后,通过谷胱甘肽sepheroseFF亲和层析柱一步纯化得到融合蛋白,纯度大于979,6。融合蛋白经凝血酶切割并分离除去谷胱甘肽-S-转移酶后得到纯度大于98%的重组CPI,ELISA鉴定产物具有免疫原性,体外检测表明其促进纤溶的生物功能与天然CPI无明显差异。
2006, 25(6).
摘要:第1期专题研究当归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分析……………………………………………………………………………………………孙元琳,顾小红,汤坚,等(1)Aspergillus ficuum菊粉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解菊粉制备低聚果糖……………………………………………………………………王静,金征宇,江波,等(5)外源质粒DNA对小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刘建文,施用晖,乐国伟(10)超声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热致凝胶功能性质的影响……………………………………………………………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