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改性菊糖的表面特性及储藏特性

      2007, 26(4).

      摘要 (483) HTML (0) PDF 370.09 K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菊糖与十八烷基异氰酸酯在有机溶剂中发生甲氨酰化反应,生成的氨甲基菊糖具有表面活性。氨甲基菊糖能明显降低界面张力且在电解质介质中有较高的浊点。实验表明,当NaCl浓度达到4mol/L、MgSO4浓度达到1mol/L,温度升至100℃时溶液仍然未混浊。聚乙二醇(PEG)系列表面活性剂在电解质溶液中没有这么高的浊点,从而显示了氨甲基菊糖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优越性。通过储藏实验,发现以改性菊糖为表面活性剂的乳液性能稳定。

    • 以热风干燥菜心为原料的蔬菜纸护色工艺

      2007, 26(4).

      摘要 (560) HTML (0) PDF 216.60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热风干燥(AD)菜心复水时间、碱性复水液及护色剂对蔬菜纸的影响,并优化了蔬菜纸的护色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水时间为6-10min时蔬菜纸色泽较好,复水时间越长,蔬菜纸的维生素C(VC)质量分数越低。在pH=7-8的条件下复水时,蔬菜纸色泽较好但VC质量分数较低。乙酸锌溶液对蔬菜纸的护色效果最好,对蔬菜纸的VC质量分数影响不大。

    • 梨果实跌落冲击特性与流变模型

      2007, 26(4).

      摘要 (497) HTML (0) PDF 195.22 K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梨果实非损伤条件下的跌落冲击动力学特征,采用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表征其流变特性。依据跌落冲击未损伤时的试验结果,进行模型参数识别。结果表明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十分吻合。采用本模型结合试验结果能较准确方便地确定果实跌落冲击的流变特征参数。研究结果为果实黏弹性流变特性分析以及模型表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亲脂性乳化剂的性质和用量对W/O/W型复合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2007, 26(4).

      摘要 (650) HTML (0) PDF 304.66 K (3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亲脂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用量对W/O/W型复合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两种类型的亲脂性表面活性剂:新型的聚合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30)二聚羟基硬脂酸脂(Arlacel P135)和传统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ween80的混合物(质量比9∶1,HLB=5.4)制备复乳。采用离心保留率、光学显微镜和黏度等方法评价初乳和复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ween80的混合物相比,大分子聚合表面活性剂Arlacel P135可以显著地提高复合乳状液的稳定性,在优化的条件下复乳的稳定性可以达到2000r/min离心15min不分层。

    • 红薯中黄酮提取及抗氧化研究

      2007, 26(4).

      摘要 (459) HTML (0) PDF 304.72 K (2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研究了从红薯中提取黄酮类活性物质的最佳方法以及该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用水浴法和超声法对红薯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选取最佳条件。通过DPPH体系法,氮蓝四唑(NBT)光化合还原法和抗坏血酸Cu2+-H2O2体系法,分别研究最佳条件下薯皮薯肉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水浴法以固液质量体积比1g∶15mL,体积分数70%乙醇水溶液在65℃浸提1h为最佳;超声法以固液质量体积比1g∶15mL,体积分数70%乙醇水溶液超声35min浸提为最佳。在提取方法中,超声法优于水浴法,其黄酮得率分别为2.80mg/g和2.14mg/g;抗氧化性实验表明,薯肉中提取的黄酮类活性物质对DPPH、O2-·、·OH的清除率分别可达80.34%、66.23%、53.32%,薯皮中提取的黄酮类活性物质的清除率分别可达86.81%、84.59%、75.06%。

    • 盐藻胞外多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2007, 26(4).

      摘要 (643) HTML (0) PDF 299.22 K (2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藻培养液经离心、超滤浓缩得胞外多糖粗品溶液,然后用乙醇沉淀,丙酮及无水乙醚洗涤,并冷冻干燥得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粗品。粗糖经双酶解、透析等初步纯化后,用D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两种EPS组分(EPSⅠ和EPSⅡ),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各自为均一的成分。经检测,两组分的糖质量分数以葡聚糖为对照分别为61.34%和52.81%,蛋白质质量分数3.97%和1.35%,且核酸质量分数小于0.025%,达到了比较高的纯度。

    • 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结构

      2007, 26(4).

      摘要 (1109) HTML (0) PDF 139.86 K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红外光谱法对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通过对质谱图解析,详细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中羟丙基的分布。此羟丙基-β-环糊精以C2位取代为主,计算得到其平均取代度为6.41。

    • 牛乳体细胞数与内源酶的关系

      2007, 26(4).

      摘要 (532) HTML (0) PDF 227.46 K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某牧场30头荷斯坦奶牛的434个奶样进行体细胞数、NAG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脂酶、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夏季牛乳中体细胞数高于秋季,九月份达到最高水平;随着牛乳体细胞数升高,NAG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脂酶、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极显著(P〈0.01);除过氧化物酶与脂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外,体细胞数、其他内源酶及游离脂肪酸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 辣木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降血糖作用

      2007, 26(4).

      摘要 (547) HTML (0) PDF 166.81 K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乙醇回流法从辣木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经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柱纯化获得辣木叶总黄酮(TFM);以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为动物模型,以中成药消渴丸为对照,进行TFM的降血糖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FM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同时能提高血清SOD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但TFM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影响。

    • 黑果小檗红色素的提取与食用安全性

      2007, 26(4).

      摘要 (472) HTML (0) PDF 195.37 K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果小檗果实为实验材料提取红色素,并对色素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对色素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黑果小檗红色素可能带入到饮料中的有害微量元素砷、铅、汞、铜均低于相关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急性毒理实验表明,该色素属于无毒物。其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未显示出致突变性。该色素可作为食用色素开发利用。

    • >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
    • EGSB反应器中SRB污泥颗粒化的工艺条件

      2007, 26(4).

      摘要 (507) HTML (0) PDF 257.03 K (1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小试规模的EGSB反应器,接种厌氧絮状污泥,培养出SRB颗粒污泥并研究了SRB颗粒污泥形成的工艺条件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进水SO4^2-负荷、碳氮磷源、COD与SO4^2-质量浓度比、反应器的启动方式、水力负荷、微量元素、H2S、pH、温度等是影响SRB污泥颗粒化的主要工艺条件。

    • 几种醇类物的荧光效率及荧光寿命研究

      2007, 26(4).

      摘要 (557) HTML (0) PDF 242.82 K (3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硫酸奎宁稀溶液为参比,计算了7种醇类物的荧光量子效率。结果发现这几种醇类物的荧光量子效率较低,属于弱荧光物质;作者对不同体积比的甲醇-乙醇混合溶液的荧光量子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存在着最佳体积比使荧光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同时,通过Forster公式对这7种醇类物的荧光寿命进行了计算,其数值均处在荧光寿命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证明了紫外激励下这几种醇类物质发射的光是荧光,为醇类物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 粗状假丝酵母(Candida valida T2)生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

      2007, 26(4).

      摘要 (581) HTML (0) PDF 226.08 K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粗状假丝酵母产生脂肪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脂肪酶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桐油15mL/L,黄豆粉30g/L,糊精10g/L,硝酸铵10g/L,MgSO4·7H2O1g/L,K2HPO42g/L,Tween800.5g/L;最佳培养为温度30℃、发酵液起始pH6,摇瓶发酵脂肪酶活力达到1467U/mL。

    • 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a多糖抗肿瘤和免疫增强活性

      2007, 26(4).

      摘要 (699) HTML (0) PDF 269.09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荷S180实体瘤的昆明小鼠为模型,研究了总状蕨藻粗多糖(CRP)的抗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器官等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法研究了CRP及其两个主要级分(CRPF1和CRPF2)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总状蕨藻粗多糖对S180实体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和免疫活性与给药方式、剂量等因素有关,在注射和灌胃给药条件下,当CRP剂量分别为25mg/(kg.d)和100mg/(kg.d)时,其抑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6.2%和58.2%,且在注射给药时能显著地增加小鼠的脾脏指数。在50~200mg/(kg.d)范围内,灌胃给药时能升高小鼠碳廓清指数;细胞培养结果显示:CRP能提高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不过,其对静止淋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Ф分泌NO的促进作用均小于CRPF1和CRPF2。以上事实表明,总状蕨藻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增强小鼠免疫力的作用。

    • 硝化颗粒污泥硝化作用的基质抑制研究

      2007, 26(4).

      摘要 (479) HTML (0) PDF 171.42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序批式呼吸运动计量法研究了硝化颗粒污泥硝化作用的基质抑制及其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基质质量浓度的逐渐升高,亚硝化速率和硝化速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然而即使在较高的基质质量浓度下,硝化颗粒污泥仍具有较强的基质降解能力;硝化颗粒污泥亚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基质抑制都可用Haldane模型较好地进行描述,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8。

    • 中药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

      2007, 26(4).

      摘要 (693) HTML (0) PDF 244.91 K (2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白腐菌对中药渣进行固态发酵。研究了葡萄糖添加量、(NH4)2SO4添加量、初始pH值、料水质量比、发酵时间对发酵的影响,初步确定了中药渣固态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中药渣在经过白腐菌3-5d静止发酵后,发酵产物的真蛋白质量分数可达19.05%,比原料本身的真蛋白质量分数高71.34%,粗纤维质量分数由29.14%降低到17.42%。由此可见,该方法可使中药渣得到合理的利用,其发酵产物可作为蛋白饲料资源。

    • 酵母蔗糖酶的提取方法

      2007, 26(4).

      摘要 (1093) HTML (0) PDF 234.95 K (5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甲苯自溶法、冻融法、SDS抽提法3种方法从酵母中提取蔗糖酶,经质量分数50%的乙醇分级沉淀、Mono Q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后,制得高纯度的酵母蔗糖酶。比较了上述3种提取方法并对该酶的部分性质进行了研究。纯化的酶经等电聚焦测定,等电点为5.6,SDS-PAGE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kD。以蔗糖为底物测得酵母蔗糖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为0.013mol/L。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各有优劣,冻融法和SDS抽提法的提取效率远高于传统的甲苯自溶法。其中SDS抽提法的效率最高,加之其操作简便,更适合于酵母蔗糖酶大规模的制备提取。

    • 黑曲霉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产酶条件

      2007, 26(4).

      摘要 (539) HTML (0) PDF 245.41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黑曲霉菌株Aspergillusniger LW-1固态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确定的最佳产酶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麸皮与豆饼粉质量比为7.5∶2.5(g/g),其它物质相对于固体物料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魔芋粉4%,KH2PO40.3%,玉米浆5%,CaCl20.1%,MgSO40.1%,(NH4)2SO41%,液固质量比为1.5∶1,自然pH;32℃静置培养84h,期间翻曲1次。最高酶活可达24879IU/g。

    • 短梗霉多糖发酵液后处理工艺研究

      2007, 26(4).

      摘要 (514) HTML (0) PDF 189.69 K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低色素出芽短梗霉菌株G-58发酵液的后处理工艺。发酵液热处理后,用活性炭脱色,活性炭适宜添加量是0.6%,多糖得率94.5%,脱色率为34.8%;乙醇为沉淀剂,用量为发酵液体积3倍;多糖沉淀再用体积分数75%乙醇洗涤3次脱盐,多糖得率90.6%,多糖纯度96.8%;60℃热风干燥;产品白色、易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最终多糖得率是85.6%。

    •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2007, 26(4).

      摘要 (672) HTML (0) PDF 173.94 K (2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D311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吸附法对Lipolase100L脂肪酶进行了固定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了酶蛋白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率,考察并得到了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在pH10缓冲液下,加酶液量为每克预处理过的树脂加入1.5mL,吸附时间为10h,吸附温度为35℃。所得固定化酶用于催化合成月桂酸月桂醇酯,在反应物质的量比为1∶1时,水质量分数为8%,在50mL异辛烷有机溶剂中固定化酶用量为200mg,反应时间为210min,温度为55℃的最佳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1.3%。

    • 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

      2007, 26(4).

      摘要 (679) HTML (0) PDF 191.63 K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现有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以CO2为萃取剂,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量及原料颗粒大小等因素对枸杞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由此确定了较佳的萃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5-30MPa,操作温度318-323K,枸杞籽颗粒度40-50目,CO2流量0.3-0.4m^3/h,此时枸杞籽油萃取率最高,可达15.5%。并基于萃取器微分单元和固态原料颗粒微分单元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微分方程,利用直线推动力近似理论拟合总传质推动力及平衡吸收常数,化简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了实验条件。

    • 十字花科蔬菜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2007, 26(4).

      摘要 (677) HTML (0) PDF 270.50 K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十字花科蔬菜提取物6320(主要含异硫氰酸酯)的抗肿瘤活性。体外实验应用MTT法、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观察提取物6320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小鼠B16实体瘤模型来考察提取物6320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提取物6320在体内外均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及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有可能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 >综述
    • 电子舌技术背景与研究进展

      2007, 26(4).

      摘要 (636) HTML (0) PDF 377.30 K (5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电子舌的概念、基本结构及其发展历史,重点讨论了电子舌系统的技术背景。电子舌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传感器阵列,包括PVC薄膜传感器阵列、Langmuir-Blodgett修饰膜传感器阵列、硫属玻璃传感器阵列等;二是模式识别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偏最小二乘法、简单优劣判别分析法等;三是相关的专家自学习系统。还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研究实现的新型多频脉冲电子舌——智舌(Smartongue)系统,并对电子舌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作了展望,强调电子舌等智能感觉系统将成为分析科学及其它学科领域中一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思路与技术。

    • 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007, 26(4).

      摘要 (647) HTML (0) PDF 206.31 K (3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免疫检测技术的新方法,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并做出相应的比较。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体抗原反应的原理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等优点,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在生物分析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展望了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有关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 细菌芽孢形成机制在微生态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2007, 26(4).

      摘要 (670) HTML (0) PDF 307.94 K (4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益生菌的生存能力和稳定性是生产者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临的两大挑战。由于芽孢对多种不利环境有极大的抗性而成为近年来益生菌剂中一个研究热点。芽孢的抗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并通过芽孢这种独特结构来实现。Spo0A和σ是芽孢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杆菌和梭菌在芽孢形成中的主要差别是梭菌形成感受态细胞和淀粉粒的积累。为了得到最高的菌体浓度和芽孢形成率,需要优化培养条件。其中,遗传性、接种量、培养温度、pH值、无机盐、淀粉、菌体浓度、营养因子的限量添加都与芽孢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征订启事

      2007, 26(4).

      摘要 (448)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征稿简则

      2007, 26(4):I0002-I0002.

      摘要 (402)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