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2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β-内酰胺抗生素残留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2010, 29(6):801-808.

      摘要 (390) HTML (0) PDF 1.22 M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内酰胺抗生素残留痕量检测技术具有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生物传感器的便携、自动化快速检测潜力,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依照所倚赖的特异性生物化学反应原理的不同,分为酶传感器、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传感器和免疫生物传感器3种。酶传感器开发最早,但检测限较高;PBPs传感器为β-内酰胺抗生素残留检测的特有方法,但受到生物技术发展影响较大且检测过程需要对生物材料进行标记;免疫生物传感器检测限低,相对较易于深入研究。近年来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纳米技术的应用、换能检测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多残留自动化检测方案实现等方面。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方法已经用于生物传感器开发,包括抗原、抗体辅助筛选设计以及传感过程的研究等这些新研究方法在β-内酰胺抗生素残留痕量检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不同酸溶液中桑葚色素对加工处理的稳定性研究

      2010, 29(6):809-812.

      摘要 (377) HTML (0) PDF 404.10 K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0.1、0.01 mol/L的盐酸、柠檬酸、酒石酸溶液为溶剂溶解定容提纯的桑葚色素,将色素溶液分别进行70℃水浴加热5h、超声处理1h、自然光照3d,以512nm处吸光度变化率观察桑葚色素在不同酸溶液中对加热、超声、光照的呈色稳定性。结果表明:酸的种类和浓度对桑葚红色素加热、超声、光照处理的呈色稳定性都产生影响。比较而言,在盐酸溶液中桑葚色素对加工处理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在酒石酸和柠檬酸溶液中色素经上述处理后吸光度的变化相对较大,但在柠檬酸溶液中的变化相对较小。

    • 抗肿瘤药物诱导酵母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2010, 29(6):813-820.

      摘要 (424) HTML (0) PDF 907.80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凋亡是各种抗肿瘤药物引发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研究细胞凋亡发生和调节的机制,对改善和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型抗肿瘤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单细胞真核生物酵母能够发生细胞凋亡且凋亡机制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细胞高度保守,酵母已经成为研究细胞凋亡的重要模式生物。作者主要对以酵母为细胞模型,探讨常见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凋亡特征、起关键作用的基因/蛋白,信号通路以及相关的凋亡表型等机制作一综述。

    • 金线兰各器官水提液清除·OH和·O_2-的比较研究

      2010, 29(6):821-824.

      摘要 (484) HTML (0) PDF 366.12 K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金线兰各器官(花序、叶、地上茎、根状茎、根)水提液对·OH和·O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线兰各器官水提液均能清除·OH和·O2-,清除·OH能力的排序为:叶>根状茎、花序>根>地上茎;清除·O2-能力的排序为:叶、地上茎>花序>根状茎、根。

    • 氧气含量对花生油氧化的影响

      2010, 29(6):825-828.

      摘要 (929) HTML (0) PDF 373.26 K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脂氧化易引起过氧化值升高和风味劣变,市售食用油的货架贮存期较长,上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越来越多油脂企业开始关注油脂氧化的问题。作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不同氧气含量对油脂氧化速率及风味的影响。将项空充入不同氧气量的7组油样置于70℃烘箱中连续存放4d,以加速氧化。结果表明,氧气含量对油脂氧化的程度及其风味的影响明显。4d内,充入氧气量为51.8 mg的油样过氧化值升高12.42 mmol/kg,而充入氧气量为3.2 mg的油样过氧化值仅升高3.58 mmol/kg,氧气含量与油脂氧化程度及氧化速率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 莲藕汁防褐变预处理工艺的研究

      2010, 29(6):829-835.

      摘要 (504) HTML (0) PDF 655.31 K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藕汁易褐变的特性,重点研究了莲藕汁预处理过程中的护色剂热烫工艺,筛选得到并优化了复合护色剂添加配比:0.3%乙酸锌、0.1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和0.02%抗坏血酸。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定法对莲藕汁的调配进行感官评判,确定了莲藕清汁90%、白砂糖8%、柠檬酸0.10%和蜂蜜0.10%的最优配方。

    • 壳聚糖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2010, 29(6):836-841.

      摘要 (404) HTML (0) PDF 641.59 K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体外油脂抗氧化试验,与常规抗氧化剂VC进行对照;大鼠喂养试验,测定体内脂质过氧化的指标。添加质量分数为0.02%的壳聚糖对猪油和粗榨菜油均有抗氧化作用,但不如等量VC效果明显,但当添加质量分数增大为0.05%后,壳聚糖与VC在实验后期抗氧化能力接近;壳聚糖能显著降低大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上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提高机体主要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壳聚糖能通过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改善脂质过氧化的状况。

    • 银杏黄酮抑制脂质氧化的研究

      2010, 29(6):842-846.

      摘要 (464) HTML (0) PDF 616.29 K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银杏黄酮的有效活性形态,为银杏黄酮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将苷元型和糖苷型银杏黄酮分别添加到大豆油和鼠脑组织匀浆中,考察它们对高温下大豆油氧化的抑制效果和对由FeCl2-H2O2诱导产生的丙二醛(MDA)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苷元型和糖苷型的黄酮均能有效地抑制脂质氧化,且在相同浓度下苷元型比糖苷型银杏黄酮有更强的抑制脂质氧化的能力(p<0.05);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苷元型银杏黄酮有更好的抗氧化效果。

    • 化学吸附法脱除蓝莓汁中单宁的研究

      2010, 29(6):847-853.

      摘要 (974) HTML (0) PDF 649.58 K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明胶和聚乙烯比咯烷酮(PVP)对蓝莓汁进行单宁的吸附研究。明胶吸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明胶吸附单宁类多酚物质的最佳条件为:作用温度30℃,作用时间30 min,按10 mL/dL添加质量分数为1%明胶溶液。单宁的脱除率可达65.60%。PVP吸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PVP吸附单宁类多酚物质的最佳条件为:作用温度30℃,作用时间25 min,添加量5 g/L。单宁的去除率可达74.48%。

    • 鱼松加工工艺参数的研究

      2010, 29(6):854-858.

      摘要 (591) HTML (0) PDF 548.41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淡水鱼加工需求,以鱼肉打松机制作鱼松的加工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工艺参数,打击时间、蒸煮时间、鱼肉量、自然冷却时间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打击成绒后的鱼松进行感官评定和疏松度测定,确定了其最佳加工工艺。此加工工艺生产效率高,工艺简单,原料利用率高。

    • 荸荠皮中果胶的酸法提取工艺

      2010, 29(6):859-864.

      摘要 (540) HTML (0) PDF 541.38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荸荠皮中果胶含量比较丰富,但加工时,荸荠皮通常却被当作废物丢弃。为了提高荸荠加工的附加值,减少污染,作者采用酸法提取荸荠皮中的果胶并运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荸荠皮果胶最佳的酸法提取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0.81 mol/L,处理温度78℃,液料比19.5:1(mL:g),处理时间1.53 h,在此条件下果胶的得率达到11.76%。

    • 模糊综合评判枸杞粉调味的研究

      2010, 29(6):865-869.

      摘要 (385) HTML (0) PDF 412.54 K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枸杞粉调味剂以及最佳用量与配比,为其产品的进一步研发与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模糊评判模型对调配后的枸杞汁进行感官评定,目的在于为其感官评定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试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配方的枸杞粉冲调液感官质量进行评价,以选择最佳配方,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结果表明,枸杞粉中调味剂的最佳组合为A1B2C2,即蔗糖为14%,康甜素为0.2%,柠檬酸为0.5%。

    •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亚麻籽挤压膨化工艺的研究

      2010, 29(6):870-875.

      摘要 (372) HTML (0) PDF 640.01 K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LG67-18.5双螺杆挤压机进行亚麻籽挤压膨化加工,以提高亚麻籽食用品质。研究了模孔直径、粉碎粒度、膨化温度、螺杆转速、喂料转速、含水率6个工艺参数对挤压膨化亚麻籽中HCN(氰化氢)去除率和膨化度的影响规律。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得到温度、含水率、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对亚麻籽中HCN去除率、体外消化率、模头压力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温度156℃,含水率16.6%,螺杆转速219 r/min,喂料速度76.1 kg/h,亚麻籽挤压膨化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亚麻籽的开发利用及现有挤压膨化机的操作和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 调理鸭肉浓汤的杀菌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2010, 29(6):876-882.

      摘要 (349) HTML (0) PDF 654.50 K (1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与山梨酸钾复配在鸭肉浓汤中的抑菌作用,通过添加Nisin抑制浓汤中的芽孢等耐热性菌体,从而降低杀菌强度;同时研究了TBHQ、BHA、BHT在浓汤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当Nisin、山梨酸钾的添加量分别为0.20、0.03 g/kg时,杀菌条件为115℃、30 min,可达到杀菌要求;最优抗氧化方案为:0.15 g/kg TBHQ+0.05 g/kg BHA。

    • 食品中百草枯3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2010, 29(6):883-888.

      摘要 (421) HTML (0) PDF 715.71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粮食作物中的百草枯残留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得到各种方法的优劣。结果:HPLC的最低检测限为12 mg/L,加标回收率为42%~5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43%;ELISA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 mg/L,加标回收率为70%~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8.15%;GICA的最低检测限为50 mg/L,通过一个标准的颜色反应系列,可以非常简便、快速的对样品进行现场检测,是快速检测发展的一个方向。

    • 核酸适配体功能化金纳米探针识别-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腺苷

      2010, 29(6):889-894.

      摘要 (472) HTML (0) PDF 766.49 K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纳米探针技术、核酸适配体识别与共振光散射检测技术有机结合,以腺苷为模式分析物,通过均相体系中腺苷与其特异结合核酸适配体识别反应,使形成网络聚集结构的金纳米结构解聚,从而引起共振光散射信号强烈变化。基于此,建立了核酸适配体识别的均相检测腺苷的新方法。该方法对腺苷检测的浓度线性范围为0.1~10μmol/L,检测限为0.04μmol/L(3S/N)。该方法对腺苷的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鸟苷、胸苷、胞苷、尿苷等对检测不产生干扰。

    • 啤酒酵母谷胱甘肽的高效抽提方法

      2010, 29(6):895-900.

      摘要 (476) HTML (0) PDF 580.41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一种从酿酒酵母干细胞中高效抽提谷胱甘肽(GSH)的新方法,料液比为1:8,采用醋酸-盐酸调节抽提pH值为3.5,抽提温度(70±1)℃的条件下,GSH抽提量可达5.50 mg/g,比已报道的其它抽提法提高54.49%~62.24%。抽提液经微滤(膜孔径0.45、0.22μm)、超滤(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5000)处理,蛋白质总去除率为60.98%。所得超滤液经高效液相法和氨基酸分析仪分析表明,粗提物中的杂质除蛋白质、小肽外,氨基酸类杂质主要为谷氨酸,为GSH的进一步精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酵母蔗糖酶的纯化及其化学修饰

      2010, 29(6):901-904.

      摘要 (540) HTML (0) PDF 386.11 K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细胞破碎,热变性除杂蛋白,有机溶剂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等方法从酵母中纯化酵母蔗糖酶,用5种化学修饰剂PMSF、SUAN、NBS、DTT、EDTA及几种金属离子对其进行化学修饰。结果表明: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残基和金属离子与酶活力无关,赖氨酸残基和半胱氨酸残基对酶活力有一定贡献,但不位于酶的活性中心;而色氨酸残基是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

    • 啤酒中异-α酸和蛋白质含量对啤酒泡持性的影响

      2010, 29(6):905-910.

      摘要 (426) HTML (0) PDF 630.91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以11°P不同品牌的啤酒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国标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二喹啉甲酸法(BCA法)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技术)检测了啤酒泡持性、异-α酸含量、泡沫蛋白质的浓度及蛋白质Z与脂转移蛋白(LTP)含量。结果显示,异-α酸中的异合葎草酮及总蛋白质含量与泡持性关系较密切,但是单一蛋白质Z或LTP含量与泡持性不太密切。

    • 高酸度醋发酵工艺研究

      2010, 29(6):911-915.

      摘要 (381) HTML (0) PDF 478.54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段变量式发酵启动工艺,有效地防止了醋酸生产菌老化,缩短了启动时间;通过对酒醪清混液发酵方式实验比较,证实混液中的固形物对醋酸发酵传氧效率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研究结合科学的分割发酵工艺设计和连续分割发酵实验,结果表明:醋酸平均发酵强度由原来0.12 g/dL·h提高到0.19 g/dL·h,发酵时间平均缩短4 h,高酸度醋连续发酵酸度达到9 g/dL食醋,平均生产强度为0.18 g/dL·h,比国内现有生产水平提高20%。

    • 混合菌株固态发酵玉米皮生产饲料蛋白

      2010, 29(6):916-920.

      摘要 (364) HTML (0) PDF 524.13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皮为基本碳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康宁木霉和假丝酵母混合固态发酵生产饲料蛋白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木聚糖酶活和真蛋白含量为主要目的,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麸皮25 g/dL,玉米皮75 g/dL,初始固液比为1:1.5,酵母接种体积分数为10%,30℃培养7d。在此条件下,最终得到的产品的木聚糖酶活力为1 300 IU/g左右,真蛋白含量达到20%以上。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发酵软测量建模

      2010, 29(6):921-926.

      摘要 (441) HTML (0) PDF 515.87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脂肪酶发酵过程的软测量模型,运用BP神经网络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的发酵过程进行软测量建模,并利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实现模型加快收敛速度,达到全局最优解效果。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模拟菌体生长、底物消耗以及发酵产酶的过程动态,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说明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发酵过程的模拟与预测中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

    • 平菇液体菌种摇瓶和发酵罐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比较

      2010, 29(6):927-930.

      摘要 (737) HTML (0) PDF 412.84 K (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选用玉米粉豆粕粉蔗糖液体培养基,分别采用摇瓶和40 L全自动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培养平菇天达300液体菌种,两种培养方式的菌丝体生长动力学模型均符合Logistic方程。摇瓶培养周期为8 d,最大比生长速率是0.050 h-1,菌丝体质量浓度是1.5001 g/dL。发酵罐培养周期是84 h,最大比生长速率是0.110 h-1,菌丝体质量浓度是1.4750 g/dL。应用发酵罐培养平菇天达300液体菌种更为高效。然而,摇瓶培养的液体菌种菌丝球直径小,单位体积培养液中菌丝球数量是发酵罐的1.4倍,可能与发酵罐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粘度下降速度快于摇瓶有关。

    • 基于发酵液特性的聚唾液酸提纯工艺的研究

      2010, 29(6):931-936.

      摘要 (363) HTML (0) PDF 533.51 K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从发酵液中提纯制备聚唾液酸,作者对聚唾液酸特性和发酵液中主要杂质的去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唾液酸具备一定的热稳定性和抗碱性分解能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乙醇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PC)沉淀。发酵液中的主要杂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以珍珠岩助滤的方式除去。最终构建了聚唾液酸提纯工艺,利用该工艺得到的产品纯度达到了(98.1±1.6)%,回收率为(56.1±1.7)%。

    • 菠菜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2010, 29(6):937-940.

      摘要 (524) HTML (0) PDF 449.56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使用4种培养基从菠菜中共分离到乳酸菌33株。通过硫磷铁比色法,测定每株乳酸菌对培养基中胆固醇的清除能力在4.82%~47.58%,清除率在40%以上的有9株,而乳酸菌MB65的胆固醇清除率最高(47.58%)。通过对乳酸菌MB65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研究,鉴定MB65为干酪乳杆菌。

    • 酵母产细胞壁多糖分批发酵条件优化与发酵动力学

      2010, 29(6):941-947.

      摘要 (377) HTML (0) PDF 637.04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酿酒酵母产细胞壁多糖能力,进一步了解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多糖的生成、底物消耗的特性,作者采用5L发酵罐对酿酒酵母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考察搅拌转速、pH值、温度对生物量、葡聚糖、甘露聚糖生成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搅拌转速400 r/min,pH 4,温度32℃。并利用BP神经网络对试验数据进行训练,建立试验模型,最终确定BP模型及拟合曲线。通过对预测值进行验证,证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菌体生物量、糖消耗量及细胞壁多糖生成的变化。

    • 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 LS7的鉴定及其发酵液抗菌活性分析

      2010, 29(6):948-951.

      摘要 (399) HTML (0) PDF 452.01 K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采集自青岛崂山的一株真菌LS7进行鉴定,通过对菌落形态和菌丝结构的形态学研究,以及对ITS和5.8s rDNA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均说明此真菌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采用不同有机溶剂对该菌株的发酵液萃取,对不同的萃取部位进行抗菌活性分析。通过对其发酵液的抗菌活性实验,发现该菌株的发酵液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对G~+、G~-细菌、酵母菌和霉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植物致病菌黄瓜枯萎菌和辣椒炭疽菌效果明显。

    • Paecilomyces sp. S152胞外漆酶的合成调控

      2010, 29(6):952-958.

      摘要 (379) HTML (0) PDF 892.41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了不同碳氮源营养条件下,Paecilomyces sp.S152胞外漆酶的分泌情况,发现麦芽糖(20 g/L)、大豆蛋白胨(10 g/L)及酵母粉(1 g/L)最适于Paecilomyces sp.S152胞外漆酶的合成,发酵7~8 d后,漆酶酶活达到5064 U/L。研究发现Paecilomyces sp.S152漆酶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均有分布,添加1.5 g/L的Tween 80可促进胞内漆酶的释放,提高胞外漆酶酶活,缩短发酵周期(6 d),生产强度提高至946 U/(L·d)。

当期目录


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