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山药多糖研究进展

      2011, 30(3):321-327.

      摘要 (796) HTML (0) PDF 1.56 M (5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药是药食兼用植物,山药多糖被认为是山药中重要的活性物质。综述山药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纯化方法,化学结构分析和生理活性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研究山药多糖的新提取工艺,探讨构效关系,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红葡萄酒花色苷结构和颜色的关系研究进展

      2011, 30(3):328-336.

      摘要 (579) HTML (0) PDF 372.27 K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色苷是红葡萄酒颜色的主要物质基础。本文根据花色苷结构,对其进行了分类,即基本花色苷(非酰化花色苷)、酰化花色苷、吡喃花色苷和聚合花色苷;并对其结构和颜色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讨论,为葡萄酒颜色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 pH值和离子强度对壳聚糖乳化性质的影响

      2011, 30(3):337-341.

      摘要 (399) HTML (0) PDF 1017.45 K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壳聚糖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质,利用浊度法和激光光散射技术测定了壳聚糖的乳化活力和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了pH值和离子强度对壳聚糖乳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和离子强度对壳聚糖的乳化性质都有影响;在pH值3.9~5.9范围内,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壳聚糖的乳化活力和乳状液的稳定性均呈增大趋势,在pH值为5.9时达到最大;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壳聚糖的乳化活力先增大后减小,在0.34 mol/L时达到最大,而离子强度对乳状液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

    • 松茸、黑牛肝菌、双孢白蘑菇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性试验研究

      2011, 30(3):342-347.

      摘要 (512) HTML (0) PDF 1.20 M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卵磷脂脂质体体系以及测定还原力的方法,研究了松茸、黑牛肝菌、双孢白蘑菇3种食用菌,水提多糖、水提多酚、醇提多酚这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初提物的抗氧化试验,并测定各种处理的可溶性多糖及多酚含量。结果表明:醇提多酚具有最强的还原力,其中黑牛肝菌还原力最强;3种食用菌醇提多酚的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较其他两种提取方式强;3种食用菌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在醇提最大质量浓度下最强,分别达到59.00%、59.12%、57.19%,卵磷脂脂质体清除率分别达到:47.03%、37.84%、25.68%。

    • 新疆沙棘果实中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2011, 30(3):348-352.

      摘要 (1013) HTML (0) PDF 1.55 M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超声辅助提取新疆沙棘果实中的总黄酮。建立并运用三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沙棘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沙棘果实总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条件。最佳工艺参数是超声波功率为150W(超声波频率为20 kHz),提取剂乙醇溶液的体积分数为60%,料液比为1∶20(g∶mL),温度为65℃,超声处理时间40 min,提取次数为2次。相同提取条件下,与传统的热回流提取法相比,超声辅助提取法总黄酮得率提高了0.73%。

    • 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变化规律的TPA表征

      2011, 30(3):353-358.

      摘要 (517) HTML (0) PDF 1.08 M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3种常用保鲜膜对巨峰葡萄进行气调包装,放于-0.3℃的冰温保鲜库中贮藏,分别在0、5、10、15、20、25、30 d利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PA)法测定葡萄果肉,得到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PA测试反映了3种保鲜膜内的葡萄果肉各项质地参数变化规律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果肉硬度与黏着性、咀嚼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凝聚性呈负相关;果肉咀嚼性与硬度、黏着性、弹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果肉弹性与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而回复性与弹性、凝聚性以外的质地参数相关性较差;葡萄好果率与贮藏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提出一个经验公式将好果率与果肉硬度进行关联。

    • 基于尸胺含量变化的猪肉新鲜度评价方法

      2011, 30(3):359-362.

      摘要 (450) HTML (0) PDF 855.53 K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鲜猪肉在贮藏过程中会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而产生尸胺,从而使其新鲜度下降甚至致毒,评价肉的新鲜度对于保护销费者的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一种检测猪肉中尸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二元梯度洗脱、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良好,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05 mg/L,检出结果与国际方法报道一致。表明该方法检测尸胺含量可用于猪肉新鲜度的实际评价。

    • 克氏螯虾壳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

      2011, 30(3):363-366.

      摘要 (715) HTML (0) PDF 951.38 K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小鼠分为壳聚糖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每天灌胃200、400、600 mg/kg壳聚糖和0.9 g/dL生理盐水,10 d后记录小白鼠负重游泳时间,比较实验前后各组小鼠的体重,采血分离血清及取组织样,测定血清尿素、肝糖元、肌糖元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活力等生化指标,研究克氏螯虾壳聚糖的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克氏螯虾壳聚糖能延长小白鼠的游泳时间,抑制小鼠体重的增长,降低运动后血清尿素的增量,提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增加肌糖元和肝糖元的储备量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生理活性。

    • O-苯甲酰壳聚糖的合成及其抑真菌活性

      2011, 30(3):367-370.

      摘要 (441) HTML (0) PDF 1.23 M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甲烷磺酸为催化剂和氨基保护剂,苯甲酰氯与壳聚糖酯化合成了O-苯甲酰壳聚糖。产物结构经FITR和1H-NMR光谱分析,酯化反应发生在壳聚糖的羟基,游离氨基得到了很好保护,平均取代度为0.35。以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受试菌种,研究了O-苯甲酰壳聚糖抑制真菌的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和O-苯甲酰壳聚糖的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55 mg/mL和0.27 mg/mL,O-苯甲酰化壳聚糖的抑真菌活性显著提高。

    • 费约果叶片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2011, 30(3):371-375.

      摘要 (408) HTML (0) PDF 1.09 M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费约果叶片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费约果叶片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50℃、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50 min和甲醇体积分数70%。根据最佳提取工艺,重复3次得到总黄酮量分别46.89、44.51、48.27 mg/g,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过半抑制浓度IC50衡量费约果叶片总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其抗脂质过氧化能力(IC500.275 mg/mL)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0.798 mg/mL)均优于抗坏血酸(IC500.643、IC500.917 mg/mL),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0.774 mg/mL)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0.278 mg/mL)均弱于抗坏血酸(IC500.537I、C500.275 mg/mL)。

    • 盐煮和微波加热对即食龙虾质构的影响

      2011, 30(3):376-380.

      摘要 (449) HTML (0) PDF 1.15 M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即食龙虾主要加工步骤—盐煮、微波加热对龙虾肉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煮时间和微波加热时间的增加,产品的硬度和咀嚼性都不同程度地增大,弹性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由感官评定得出:采用食盐溶液质量浓度为5 g/dL,虾水质量比1∶3,盐煮10 min,微波中低火加热5 min,产品肉质紧密,口感良好。

    • 酸法水解玉米芯制备还原糖液及其在烟用反应型香料中的应用

      2011, 30(3):381-387.

      摘要 (386) HTML (0) PDF 1.93 M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米芯中富含木糖和阿拉伯糖,研究表明玉米芯是生产Maillard反应香料前驱体—戊糖的良好原料。以玉米芯为原料,提取得到戊聚糖,运用稀酸水解法获得还原糖液。HPLC-ELSD法测定表明还原糖液富含木糖和阿拉伯糖。将标准化的还原糖液与氨基酸混和后,经Maillard反应获得了不同风味的反应型香料,为反应型香料的生产找到了一种廉价易得的戊糖原料,并为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玉米芯找到了新的利用途径。

    • Aspergillus ficuum内切菊粉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2011, 30(3):388-393.

      摘要 (419) HTML (0) PDF 1.06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内切菊粉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利用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来源于Asper-gillus ficuum JNSP5-06的内切菊粉酶基因(endoI)克隆到pET-28a(+),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对表达产物进行酶活检测和酶水解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ET28a-endoI,表达后的粗酶活为35 U/mL发酵液;重组酶水解菊粉的产物经TLC分析证实酶液具有内切菊粉酶活性,水解产物主要为低聚二糖、三糖和四糖。为其应用和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 L-缬氨酸高产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2011, 30(3):394-397.

      摘要 (474) HTML (0) PDF 1.82 M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L-缬氨酸产生菌XQ-2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逐级诱变处理,氨基酸结构类似物α-氨基丁酸(-αAB)、2-噻唑丙氨酸(2-TA)和α-氨基-β-羟基戊酸(AHV)定向筛选,获得一株L-缬氨酸高产菌XQ-8(Leul(-ABhr2-TAhrAHVhr)。在以135 g/L葡萄糖为碳源和50 g/L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摇瓶发酵72 h,产酸达64~66 g/L。

    • 酸菜中降胆固醇功能植物乳杆菌的体外筛选

      2011, 30(3):398-402.

      摘要 (544) HTML (0) PDF 1.07 M (2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分离自东北家庭自制酸菜中的9株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醛法筛选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乳杆菌,并通过耐酸、耐胆盐及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分析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多株植物乳杆菌具有良好的降胆固醇功能,其中菌株S56的脱除胆固醇的量最高,达到22.40μg/mL。实验菌株均能耐受pH 3.0的酸度和10 g/L的牛胆盐。其中菌株S2-6、S2-5、S4-1和S56在pH 2.0的环境中能保持生长1 h,具有较强的耐酸性。

    • 统计学分析方法在普鲁兰发酵培养基优化中的应用

      2011, 30(3):403-409.

      摘要 (622) HTML (0) PDF 1.62 M (1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得到普鲁兰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普鲁兰发酵的基本培养基组分中的关键因子进行了优选,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普鲁兰产量的关键因素最佳水平范围作了深入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普鲁兰产量的关键因素为:葡萄糖、酵母粉和NaCl的浓度。通过RSM模型的拟合和推算得到在葡萄糖、酵母粉和NaCl质量浓度分别5.675、0.405、0.0815 g/dL时,此时模型预测发酵最佳的产量为32.071 44 g/L,验证值为32.16 g/L,预测值与验证值之间吻合较好,比原始培养基提高了约5倍。

    • 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 SYBC08产过氧化氢酶液态发酵工艺的优化及酶性质研究

      2011, 30(3):410-416.

      摘要 (462) HTML (0) PDF 1.81 M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对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 SYBC08液态发酵产酶的培养基和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优工艺为:柠檬酸25 g/L,玉米浆粉36 g/L,初始pH值为6.75,接种量为体积分数4%,装液量50 mL,转速250 r/min,35℃培养36 h产酶活力可达9 553 U/mL,是优化前的5.49倍。通过对硫酸铵沉淀得到的过氧化氢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该酶在碱性条件(pH值为9.0)条件下,60℃下保温150 min酶活力几乎不变,65℃半衰期为150 min,其比商品化的牛肝过氧化氢酶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该酶最佳催化温度是20℃,在0℃依然展示了78%的活力。这些结果表明该酶具有良好的冷适应和热稳定性,在高温、碱性条件或极低温条件有应用潜力。

    • 基于特异性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快速分离鉴定

      2011, 30(3):417-421.

      摘要 (450) HTML (0) PDF 982.50 K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初筛方案结合tlht、oxR这2种特异性基因的2次筛选开发了一种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分离鉴定方法。应用该法从海水、海泥及3种海产品中分离得到了19株副溶血性弧菌,再经16S rDNA测序对分离鉴定结果的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基于tlht、oxR这两种特异性基因分离鉴定所得19株菌的准确性为100%,全程检测时间为3 d。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开发的基于特异性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且耗时短,在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和大规模样本的分析检测领域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 响应面法优化酱油生产用大曲培养基

      2011, 30(3):422-426.

      摘要 (367) HTML (0) PDF 1.79 M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工厂大曲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大曲蛋白酶活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大曲蛋白酶活和培养基组成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求解得到了大曲培养基组成的最佳配比,即豆粕∶炒麦∶拌料水的比例为11.3∶10.5∶19.6(g∶g∶mL)。在此最佳配比下大曲蛋白酶活达到2 402U/g,比对照配方的酶活提高了20%。

    •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蓝藻中叶绿素a工艺研究

      2011, 30(3):427-434.

      摘要 (668) HTML (0) PDF 1.45 M (1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蓝藻叶绿素a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萃取时间以及液固体积质量比为自变量,叶绿素a萃取得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叶绿素a萃取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模拟得到了2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确定叶绿素a萃取工艺的最佳参数:乙醇体积分数86%、时间133 s、液固体积质量比16∶1(mL∶g),在开启超声波、微波功率250 w、萃取两次的条件下,叶绿素a萃取率达到(2.686±0.013)mg/g。

    • 马铃薯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DNA的相互作用及抗氧化作用

      2011, 30(3):435-439.

      摘要 (409) HTML (0) PDF 1.22 M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马铃薯中纯化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PI)并对其与DNA的相互作用及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以溴化乙啶作为探针,利用荧光法在初步筛选抗癌药物上的应用,首次对PPI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利用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体系、H2O2/Fe2+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对PPI的体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I具有一定体外抗氧化活性且从与DNA作用的角度分析可能具有抗癌效果。

    • 番茄果实组织在衰老和热胁迫中死亡率及DNA片段化的测定

      2011, 30(3):440-444.

      摘要 (473) HTML (0) PDF 1.39 M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织、细胞死亡率及DNA片段化分析是番茄果实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必不可少的检测指标。优化了番茄果实的电导率测定方法和TUNEL原位杂交方法,比较了不同甘露醇浓度和水作为介质对番茄果实圆片电导率测定的影响。0.2 mol/L~0.3mol/L的甘露醇溶液下番茄果实圆片的电导率较低,120 min后趋于稳定,而水为介质使番茄果实圆片电导率在测定的240 min内一直呈上升趋势,由30 min时的(23.95±0.85)%升至240 min的(63.95±0.35)%。结果表明0.3 mol/L甘露醇,震荡120 min为番茄果实电导率测定的适宜条件。进一步对成熟衰老和45℃热激处理的番茄果皮圆片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发现成熟的番茄及热激处理绿熟期果实细胞死亡率升高。对番茄果皮进行徒手切片的TUNEL原位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果实细胞DNA片段化简便可行,TUNEL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出了衰老果实和热激处理绿熟番茄果实TUNEL阳性细胞核。

    • 木薯酒精废液中不溶性物质厌氧生物水解性能的初步研究

      2011, 30(3):445-452.

      摘要 (438) HTML (0) PDF 1.75 M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批实验研究了60℃条件下不同pH值对木薯酒精蒸馏废液厌氧水解效果及水解酶活力的影响。考察了不同pH值下的纤维素酶(CMC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以及游离态和胞上结合态酶活力、水解率、悬浮性固体(SS)降解率、挥发酸(VFA)和乙醇产量以及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结果表明:维持pH在7.0~8.0时能够获得较高的纤维素酶活力和半纤维素酶活力(1 588和822 IU/L)、SS降解率(37.3%)、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54.9%和58.4%)。在此条件下,游离态酶和胞上结合态酶一样,VFA和乙醇总量达到12.6 g/L,且其主要成分为乙酸。

    • 绍兴黄酒成品麦曲中微生物胞外酶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2011, 30(3):453-457.

      摘要 (450) HTML (0) PDF 1.53 M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宏蛋白质组学理论和思想,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绍兴黄酒成品麦曲中主要包含各种微生物胞外酶的可溶性总蛋白。通过研究不同等电聚焦条件、不同pH值浸提缓冲液以及不同上样量等关键因素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绍兴黄酒成品麦曲微生物胞外酶的双向电泳条件,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通过质谱分析手段全面鉴定麦曲中微生物胞外酶的组成,明确其微生物来源奠定了基础。

    • 空肠弯曲菌flhA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2011, 30(3):458-464.

      摘要 (1135) HTML (0) PDF 900.15 K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flhA是空肠弯曲菌鞭毛输出装置的关键基因,通过构建Campylobacter jejuni flhA突变株HXW001,进行毒力相关表型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HXW001生长性能稳定,但其鞭毛和运动能力丧失,生物膜形成和自身凝集现象明显下降。RT-PCR实验证明flhA对鞭毛丝主要结构蛋白基因flaA的表达有一定的调控功能。研究表明flhA是空肠弯曲菌鞭毛生成和运动能力重要的分子基础,与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密切有关。

    • 新鲜水葫芦湿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

      2011, 30(3):465-469.

      摘要 (405) HTML (0) PDF 933.95 K (1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新鲜水葫芦破碎成0.3 cm左右的颗粒与混合沼液按不同的比例接种,配制成3 000g的混合物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批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其产气特性以及原料、能量利用途径等,提出基于水葫芦为唯一底料的厌氧发酵技术。结果表明,新鲜水葫芦厌氧发酵的产气潜力和独立发酵能力高于其他常见发酵原料,是规模化沼气工程的理想原料。高浓度发酵可以提高产气效率,但过程易出现酸化严重现象,造成碳素的浪费和沼气产能潜力的降低。

    • 乳糖诱导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

      2011, 30(3):470-474.

      摘要 (418) HTML (0) PDF 1.02 M (1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乳糖诱导胆固醇氧化酶(COD)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研究了培养基成分、乳糖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对胆固醇氧化酶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控制的前提下,胆固醇氧化酶酶活达到15.2 U/mL。研究结果为乳糖作为诱导剂最终应用于重组基因工程药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人体中可溶性VEGFR-2酪氨酸激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2011, 30(3):475-480.

      摘要 (420) HTML (0) PDF 686.61 K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人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进行体外表达,并对表达和纯化条件进行优化。构建表达VEGFR-2酪氨酸激酶重组大肠杆菌,通过研究不同诱导温度、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超声条件等对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Western Blot法ELISA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鉴定和活性测定。成功地将1 000 bp左右的VEGFR-2酪氨酸激酶DNA片段插入载体pQE30中,在优化条件下重组蛋白较好地可溶性表达。SDS-PAGE表明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 000,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它能与抗Flk-1和抗His抗体特异反应,ELISA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利用ATP催化底物磷酸化的激酶活性。通过重组DNA技术使人体VEGFR-2酪氨酸激酶在大肠杆菌得到可溶性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具有较高的活性。

当期目录


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