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调理食品高效油炸的研究进展

      2014, 33(2):113-119.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1 CSTR:

      摘要 (470) HTML (0) PDF 481.01 K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主要介绍了调理食品的常压油炸技术和真空油炸技术。阐述了常压油炸、真空油炸技术、微波常压油炸技术在调理食品中的应用现状,详述了高效油炸设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明了常压油炸和真空油炸技术在调理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及其代谢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2014, 33(2):120-12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2 CSTR:

      摘要 (941) HTML (0) PDF 683.12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主要由细菌、真菌和植物合成,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人类生命代谢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支链氨基酸在医药、食品及饲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支链氨基酸主要采用发酵法生产,生产菌种主要为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包括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作者主要分析了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并对支链氨基酸代谢工程育种情况进行了综述。

    • PCR-DGGE分析东北自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多样性

      2014, 33(2):127-130.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3 CSTR:

      摘要 (533) HTML (0) PDF 372.23 K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传统的自然发酵白菜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其优势乳酸菌群,试验主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5份采自我国东北地区利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自然发酵酸菜样品中的乳酸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传统发酵酸菜样品共鉴定出了9个乳酸菌种,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清酒乳杆菌和弯曲乳杆菌是酸菜样品的优势菌群,此外,还发现了片球菌、乳酸乳球菌、Hammesii乳杆菌和Odoratitofui乳杆菌,而Hammesii乳杆菌和Odoratitofui乳杆菌在此前文献报道中利用传统方法没有分离到。

    • 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发酵生产柠檬酸

      2014, 33(2):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4 CSTR:

      摘要 (406) HTML (0) PDF 603.55 K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3 L机械搅拌式发酵罐研究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培养条件,考察了不同梯度的发酵转速对黑曲霉生长、柠檬酸产量以及残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固定控制条件下,固定转速500 r/min时发酵情况最好,产酸均达到12.9 g/dL,糖酸转化率为86%,生物量为42.6 g/L。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两阶段转速控制发酵,结果产酸为14 g/dL,转化率94.6%。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批补料发酵优化,与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分批发酵相比,柠檬酸产量(17.2 g/L)提高了22.8%,糖酸转化率(95.5%)提高了2.2%。

    •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云南豆豉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2014, 33(2):137-142.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5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695.79 K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酵食品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中豆豉风味独特,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微生物在食品发酵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选择云南豆豉为研究对象,使用焦磷酸高通量测序,可以全面地分析豆豉中的细菌群落,能够得到其中稀少群落(rare biosphere)的信息。乳酸杆菌是丰度最高的细菌,占总序列数的72%,在豆豉发酵中起重要作用;芽孢杆菌也是重要的细菌,占序列总数的10%。此外,还发现了属于人类致病菌(Shigella flexneri)和植物病原菌(Erwinia persicina)的序列,显示出传统方法制作的豆豉中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

    • 评价方法对层孔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4, 33(2):143-150.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6 CSTR:

      摘要 (509) HTML (0) PDF 670.40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价层孔菌体外抗氧化能力和分析对抗氧化能力起重要贡献的活性物质。采用多种抗氧化测定方法测定不同层孔菌抗氧化活性,测定多糖、黄酮、总酚等抗氧化活性物质质量浓度,比较抗氧化活性物质质量浓度间、抗氧化测定方法间以及抗氧化测定方法与活性物质质量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ws2和ws7具有较高的多糖、黄酮及总酚质量浓度,且不同基因型及相同基因型菌株活性物质质量浓度间相关系数差异较大;ws2和ws7有较强的羟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较高铁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力,不同抗氧化能力检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具有不同的统计学相关性;总酚与不同抗氧化检测方法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黄酮相关性次之,粗多糖与其相关性较低,因此,酚类物质对抗氧化能力贡献最大。

    • 堆沤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及模型

      2014, 33(2):151-15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7 CSTR:

      摘要 (433) HTML (0) PDF 579.69 K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同时使产气高峰提前以达到提高产气速率的目的,对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为堆沤处理,分为加水堆沤和加沼液堆沤两组试验,堆沤时间设为2、4、6、8 d四个不同数值。结果显示,堆沤后各组产气高峰大都有所提前,但峰值产气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甚至稍有降低,可能是玉米秸秆中部分有机物质在堆沤时被消耗所致。作者对发酵时间和产气量进行了模型拟合,拟合效果较好。

    • 不同形态的果糖对SD大鼠炎症因子及内脏组织的影响

      2014, 33(2):157-162.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8 CSTR:

      摘要 (366) HTML (0) PDF 837.71 K (1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长期喂养游离态果糖和结合态果糖对大鼠炎症因子及内脏组织病理的影响。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及1个对照组,经过11 w喂养后,处死解剖,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肝脏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分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脏、胰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含果糖实验组大鼠血清及肝脏MCP-1与TNF-α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其中游离态果糖组(F/G)血清MCP-1与TNF-α质量分数显著低于结合态果糖组(SU)(P<0.05)。同时,肝脏组织HE染色显示含果糖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沉积,SU和F/ST(果糖/淀粉组)组脂质沉积现象比F/G组严重;各组大鼠胰脏组织差异不明显,但SU与F/ST组胰岛有轻微的颗粒样变性。因此推断:长期摄入不同形态高果糖均可能引起肝脏炎症及脂质沉积,结合态果糖可能会比游离态果糖引起更为严重的组织损伤。

    •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玉米种子产地与年份鉴别

      2014, 33(2):163-170.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09 CSTR:

      摘要 (491) HTML (0) PDF 797.70 K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对玉米种子产地和年份的鉴别方法。首先采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不同产地和年份的玉米种子高光谱图像,利用主动轮廓模型对玉米种子高光谱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得到每粒玉米在400~1 000 nm共233个波段范围内的4个光谱特征,利用不同的特征及预处理方式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玉米种子的产地和年份鉴别模型。结果显示,利用最佳特征及预处理方式建立的玉米种子产地和年份鉴别模型中,训练集和测试集精度分别为99.11%和98.3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对玉米种子的产地和年份进行无损鉴别是可行的。

    • 三种食品添加剂抑制菌体生物被膜形成

      2014, 33(2):171-17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0 CSTR:

      摘要 (916) HTML (0) PDF 547.10 K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有效手段清除生物被膜,作者采用二倍稀释法研究茶多酚、柠檬醛、肉桂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在亚致死浓度下,利用微孔板法研究此3种天然产物抑制3种细菌及其混合菌的生物被膜形成以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情况。结果表明,在亚抑菌浓度下,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效果最好,肉桂醛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最好,而柠檬醛对所有细菌及其混合菌AI-2活力都具有抑制效果。

    • 榆干离褶伞发酵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4, 33(2):177-180.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1 CSTR:

      摘要 (362) HTML (0) PDF 461.98 K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榆干离褶伞(Lyophyllum ulmarium,简写为LU)发酵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保护作用,分别用20、40、80 mg/L LU干预HUVEC后用过氧化氢诱导凋亡,采用MTT法观察LU发酵液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显示:LU发酵液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上清液LDH活性,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降低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提高bcl-2的表达。这说明LU发酵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凋亡有关。

    • 不同蛋白酶的猪、兔骨酶解液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比较

      2014, 33(2):181-188.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2 CSTR:

      摘要 (390) HTML (0) PDF 874.66 K (1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鲜猪骨、鲜兔骨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Alcalase碱性蛋白酶分别进行酶解制备猪、兔骨胶原蛋白肽。以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的酶解条件。结果表明:酶解猪骨的最佳酶为Alcalase碱性蛋白酶,酶解条件为时间4 h、pH 9.5、酶与底物比6 000 U/g、温度45℃、底物蛋白质量分数6%,其酶解液的脾细胞增殖率为83.41%;酶解兔骨的最佳酶为木瓜蛋白酶,酶解条件为4 h、pH 5.5、酶与底物比7 000 U/g、温度65℃、底物蛋白质量分数6%,其酶解液的脾细胞增殖率为80.70%。

    • 坛紫菜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分析及一种未知成分的结构鉴定

      2014, 33(2):189-19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3 CSTR:

      摘要 (402) HTML (0) PDF 792.78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检测分析坛子菜中的游离氨基酸,先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分离坛紫菜粗提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收集3 mol/L的氨水洗脱液,分别用薄层层析、离子色谱及PITC(异硫氰酸苯酯)-HPLC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除含有多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外还,含有5种未知成分。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制备分离了其中一种未知成分的衍生物TZC,经真空冷冻干燥后为白色絮状固体,结合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数据,最终鉴定TZC去掉已知取代基团PITC后的成分为乙醇胺,分子式为C2H7NO,相对分子质量为61.08。

    • 非天然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效应

      2014, 33(2):197-203.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4 CSTR:

      摘要 (374) HTML (0) PDF 879.92 K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利用荧光法研究了非天然L-型氨基酸磷酰化前后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2-氨基戊酸、庚酸、辛酸及壬酸非天然氨基酸不能使胰蛋白酶的荧光强度减弱,非天然氨基酸磷酰化后能够对胰蛋白酶产生荧光猝灭。同时,浓度不同、侧链长度不同的同系列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猝灭效应均不同。随着非天然脂肪酸链磷酰化氨基酸侧链的增长及磷酰化庚酸浓度的增大,胰蛋白酶的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并且其荧光可以被完全猝灭。非天然氨基酸的磷酰化能够影响非天然氨基酸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

    • 微真空条件下基于色泽参数变化的西兰花叶绿素质量分数预测模型

      2014, 33(2):204-209.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5 CSTR:

      摘要 (390) HTML (0) PDF 544.84 K (1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微真空条件下西兰花叶绿素质量分数与其表面色泽变化的关系,建立基于色泽参数(-a/b值)变化的西兰花叶绿素质量分数预测模型,将采后西兰花分别贮藏于压力为53.33~66.66、66.66~79.99、79.99~93.32 kPa,温度为(3±0.5)℃的微真空及常压条件下,通过定期随机取样测定西兰花色泽参数-a/b值及叶绿素质量分数变化与回归分析,建立叶绿素降解的预测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53.33~66.66、66.66~79.99、79.99~93.32 kPa及常压条件下叶绿素质量分数、-a/b值与贮藏时间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分别为C chl1=-0.008 5t+0.945 4,C chl2=-0.070 6t+0.756 4,C chl3=-0.071 4t+0.726 4,C chl4=-0.081 2t+0.782 9和-a1/b1=-0.014 3t+1.370 8,-a2/b2=-0.010 68t+1.456 8,-a3/b3=-0.127 1t+1.452 1,-a4/b4=-0.146t+1.519 3,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根据叶绿素质量分数与色泽参数(-a/b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微真空条件下基于色泽参数变化的叶绿素质量分数的预测模型,分别为:C chl1=0.598 5(-a/b)-0.108 7(R2=0.997 6),C chl2=0.608 7(-a/b)-0.149 3(R2=0.981 7),C chl3=0.559 3(-a/b)-0.083 7(R2=0.997 7),C chl4=0.531 9(-a/b)-0.035 1(R2=0.986 9);经模型验证表明,应用色泽参数变化预测西兰花叶绿素质量分数是可行的。该研究结果为西兰花的无损检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

    • 纳米化肉桂醛抗辣椒疫霉病原菌增效作用

      2014, 33(2):210-21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6 CSTR:

      摘要 (374) HTML (0) PDF 714.04 K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肉桂醛是一种天然的食源性抗菌剂,在食品加工、香料、制药、日用化学品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它难溶于水、容易氧化等性质,增加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难度,从而导致其药效降低。作者对其进行纳米化,形成了一种透明、低黏度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体系,并将纳米化前后的肉桂醛对辣椒疫霉的抑菌活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纳米化后的肉桂醛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稳定分散性;纳米化肉桂醛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8.9 nm,均分布在15~60 nm之间;纳米化后的肉桂醛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抑菌能力提高了50%~100%。总而言之,纳米化修饰提高了肉桂醛在食品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 应用生物酸化浸米技术生产黄酒

      2014, 33(2):217-223.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14.02.017 CSTR:

      摘要 (579) HTML (0) PDF 589.62 K (1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生物酸化浸米技术应用到黄酒酿造中,通过浆水的外观和气味,浆水pH、酸度,乳酸、乙酸和生物胺的质量浓度分析,并结合浸渍米的淀粉质量分数、淀粉糊化温度和碎米率等指标来评估生物酸化技术的浸米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生物酸化浸米技术对黄酒酿造过程和成品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GMCC7184的生物酸化浸米技术能消除浸米环节的臭味,改善米浆水的品质;能使机械化黄酒生产中达到合格酸度的浸渍时间至少缩短1 d,并且能提高米浆水中乳酸的质量浓度;能大幅降低米浆水中生物胺质量浓度,有利于生产的安全性;能明显降低碎米率,提高浸渍米的淀粉质量分数,降低淀粉糊化焓值,有利于节省蒸汽用量。采用生物酸化米进行黄酒酿造,其发酵过程正常,酿成黄酒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相比于采用自然浸米工艺酿造的黄酒,放大试验结果显示,生物酸化米酿造的黄酒在酒精度有所提高,总酸质量浓度略有降低,感观品评得分亦优于前者,表明生物酸化浸米起到赋予酒体风味更协调的作用。

当期目录


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