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探索和创新

      2021, 40(12):1-4.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1 CSTR:

      摘要 (639) HTML (0) PDF 575.41 K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办学治校,把握党建育人核心要义,推动高校党建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党建育人的范式与路径,以党建引领育人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生态建设,创新"党建+学科"育人模式,以党建工作促进学科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 淀粉基未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2021, 40(12):5-16.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2 CSTR:

      摘要 (885) HTML (0) PDF 1.42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需求从吃饱求生存转变为吃好求健康,未来食品成为食品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以淀粉基食品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但淀粉基食品在人体内易消化后造成能量过剩,带来一系列亚健康问题。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改变淀粉及其部分降解产物分子结构或键型来降低其热量,同时还兼具益生功能,这有利于迎合未来大众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已成为未来食品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概述了淀粉改性产品种类及其生化特征和生理功能,并重点阐述了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可为进一步开发和生产淀粉基未来食品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 CRISPRi/ddCpf1促进大肠杆菌中丙二酰辅酶A的积累

      2021, 40(12):17-25.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3 CSTR:

      摘要 (1025) HTML (0) PDF 1.89 M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丙二酰辅酶A是多种有价值化合物(包括食品、保健品等)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其合成已成为大肠杆菌中生产目标代谢物的潜在瓶颈。为解决其生物合成的瓶颈问题,作者通过CRISPR干扰(CRISPR interference,CRISPRi) 促进丙二酰辅酶A的积累。首先,构建了丙二酰辅酶A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其快速、可视化的胞内测量。随后,构建了CRISPRi/ddCpf1系统,实现了基因转录的抑制,并尝试用ddCpf1(催化失活的Cpf1)和RNA聚合酶抑制蛋白Gp2融合表达(CRISPRi/ddCpf1-Gp2)。结果表明,Gp2虽然有一定的转录抑制效果,但是严重影响了生长。最后,利用CRISPRi/ddCpf1系统进行两组双靶点基因抑制,分别靶向乙醛脱氢酶和3-氧代酰基-酰基载体蛋白合酶II基因,以及3-氧代酰基-酰基载体蛋白合酶I和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均实现了丙二酰辅酶A浓度的提高。

    • 基于Caco-2细胞模型对DPP-IV抑制肽IPQVS的活性评价研究

      2021, 40(12):26-34.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4 CSTR:

      摘要 (1090) HTML (0) PDF 5.95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二肽基肽酶-4(DPP-IV)抑制肽(IPQVS)的活性,评价了小肠吸收与降解作用对DPP-IV抑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IPQVS和其降解肽片段PQVS、QVS、VS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1.35±0.09)×10-6、(1.46±0.18)×10-6、(0.95±0.08)×10-6、(3.01±0.15)×10-6 cm/s。其中,IPQVS主要是通过胞吞的形式跨Caco-2细胞单层转运,IPQVS以剂量依赖型方式抑制Caco-2细胞单层中的DPP-IV活性,不会影响DPP-IV中mRNA的表达(P>0.05),其IC50为(101.66±6.02) μmol/L,数值高于体外化学底物法测量值。分子对接结果表明DPP-IV和IPQVS降解产物(PQVS和QVS)的结合弱于IPQVS,结合的位点也发生了明显减少,这极大限制了IPQVS的DPP-IV抑制活性。

    • 基于毒性效应通路荧光细胞传感模型的T-2毒素毒性筛查

      2021, 40(12):35-43.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5 CSTR:

      摘要 (400) HTML (0) PDF 2.77 M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T-2毒素的可视化毒性筛查,利用T-2毒素毒性通路中AP-1的关键靶点应答元件TRE与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启动子构建pcDNA3.1-TRE-mCherry荧光质粒,建立荧光HEK293细胞传感筛查模型;同时,为验证该细胞传感模型的适用性,对实际样品中残留的T-2毒素和T-2毒素的主要代谢产物HT-2毒素进行了毒性监测。结果表明,T-2毒素刺激模式细胞8 h时,细胞内的红色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值并趋于稳定。当T-2毒素质量浓度在1~25 ng/mL时,其与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为y=1.149 38x+64.72,R2=0.969。根据剂量曲线得出T-2毒素的EC50为16.27 ng/mL,检测限为0.691 ng/mL。该细胞传感模型用于样品加标实验,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6.13%~126.20%,对HT-2毒素进行毒性筛查得到EC50为27.65 ng/mL。

    • 高温热处理对鲭鱼异尖线虫基因和蛋白质的影响

      2021, 40(12):44-51.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6 CSTR:

      摘要 (1189) HTML (0) PDF 1.46 M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热处理后鲭鱼中异尖线虫幼虫能否被检测、幼虫残留体蛋白质是否被破坏及其对于消费者的致敏风险。选用高温灭菌和油炸两种高温加工方法处理异尖线虫体蛋白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基因变化,采用圆二色谱及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异尖线虫全虫体蛋白质变化情况,借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测定热处理过敏蛋白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后,异尖线虫幼虫DNA和蛋白质被破坏,抗原性降低。高温灭菌处理60 min过敏蛋白抗原性下降98.2%。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热加工食品中异尖线虫幼虫残留非常有效。油炸处理对异尖线虫体蛋白质的破坏作用比高温灭菌方法更为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快速检测出鲭鱼体内异尖线虫幼虫残留,高温灭菌和油炸热加工方法都能有效破坏残留的异尖线虫体蛋白质,从而降低过敏风险。

    • 不同米蛋白组分与铅的结合规律

      2021, 40(12):52-58.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7 CSTR:

      摘要 (648) HTML (0) PDF 1.54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米蛋白组分与重金属铅(Pb2+)的结合规律,从动力学、热力学角度对3种水不溶性米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与Pb2+的结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蛋白质与Pb2+的结合均很迅速,30 min即可达到反应平衡;醇溶蛋白对Pb2+的结合能力最强,平衡结合量达20.54 mg/g;米蛋白与Pb2+的结合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R2=0.980~0.995)要优于Freundlich模型(R2=0.847~0.987),说明两者结合以化学吸附为主;热力学参数ΔS°> 0、ΔH°> 0、ΔG°< 0,说明3种米蛋白与Pb2+的结合均为自发、熵驱动的吸热反应。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醇溶蛋白与Pb2+结合后,N1s和S2p的特征峰强度显著降低(P<0.05),说明Pb2+主要与醇溶蛋白中的含氮、含硫基团相结合。扫描电镜(SEM)显示醇溶蛋白与Pb2+结合后,颗粒发生聚集,呈致密团块状结构,进一步验证了Pb2+和醇溶蛋白的结合。

    • 环丙沙星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探究

      2021, 40(12):59-64.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8 CSTR:

      摘要 (1012) HTML (0) PDF 1.21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取一株有效降解环丙沙星的菌株,并探究其在降解过程中的降解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环丙沙星降解菌,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降解菌进行鉴定;并研究菌株活性、胞内外物质以及细胞壁对质量浓度为4 μg/mL环丙沙星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WQ-Y1在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下,降解率最高可达70.2%,其胞内物质、胞外物质以及细胞壁对环丙沙星的降解率分别为17.7%、23.4%和37.0%,远低于活菌的降解率。可见罗伊氏乳杆菌WQ-Y1对环丙沙星的物理吸附作用和菌株体内的酶都并非是菌株降解环丙沙星的单一途径,而是依赖于完整的菌株活性。

    • 黑曲霉β-葡聚糖酶基因eglA6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及重组酶性质

      2021, 40(12):65-74.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09 CSTR:

      摘要 (479) HTML (0) PDF 2.25 M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高耐热葡聚糖酶编码基因eglA6在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中的表达及重组酶性质为研究目的。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系统,构建表达eglA6基因的重组菌K. Lactis GG799/pKLAC1-eglA6 SL105,重组菌摇瓶发酵酶活达到23.0 U/mL。重组酶AnEglA6K表观相对分子质量为5.6×104,明显高于同一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产物。重组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75 ℃,在80 ℃时酶活半衰期为65.0 min。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时重组酶比酶活约为0.5 U/mg。基因eglA6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产物与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产物有明显差异,前者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高于后者,热稳定性和结晶纤维素降解活性也高于后者。以乳酸克鲁维酵母为宿主表达eglA6基因获得的重组葡聚糖酶具有很高的耐热性,适合在饲料工业中应用。

    • 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苦味肽的抑菌活性差异

      2021, 40(12):75-87.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10 CSTR:

      摘要 (942) HTML (0) PDF 4.17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中苦味肽的抑菌活性差异及其与不同微生物菌体蛋白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和位置信息。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牦牛乳硬质干酪中4种苦味肽RPKHPIK(RK7)、TPVVVPPFL(TL9)、VYPFPGPIPN(VN10)和SLVYPFPGPIPN(SN12)的分子特性,利用分子对接工具从分子层面研究肽的抑菌活性、研究肽段和不同菌体蛋白(大肠杆菌5BNS、金黄色葡萄球菌4ALM、沙门氏菌6CH3)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BIOPEP数据库比对表征肽段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RK7所带净电荷为3.1,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42.86%;TL9所带净电荷为0,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88.89%;VN10和SN12的疏水力矩分别为0.189和0.372,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70.00%和66.67%。RK7和TL9均能和5BNS、4ALM、6CH3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构象,VN10和SN12仅能和4ALM、6CH3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构象;将RK7、TL9、VN10和SN12与抗菌肽数据库比对后发现RK7为抑菌活性已知的肽段,最高相似度为100%,TL9、VN10和SN12为潜在的具有抑菌活性的新型抗菌肽。结合肽段分子特性分析、分子对接和数据库比对预测4种苦味肽的抑菌活性,大肠杆菌抑制活性:RK7 > TL9,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RK7 > VN10 > TL9 > SN12,沙门氏菌抑制活性:RK7 > TL9 > VN10 > SN12。该研究为分子层面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苦味肽结构特征及其抑菌活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 采用GC-IMS对4个薄荷品种不同组织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2021, 40(12):88-98.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11 CSTR:

      摘要 (883) HTML (0) PDF 3.06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不同薄荷品种的不同组织部位的高值化利用,以留兰香、椒样、香槟和葡萄柚为样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别对4种薄荷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从4种薄荷不同部位中共检测出433种挥发性物质,定性出34种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酮类、酯类、醛类、烯烃类和杂环类化合物为主。各个品种的薄荷均有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其中,留兰香薄荷中独有的挥发性成分是1-戊醇和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均在SPR(留兰香部位4)含量较高;椒样薄荷中独有的挥发性成分是乙酸异戊酯和正己醇,其都在PPLS-3(椒样部位3)含量较高;葡萄柚薄荷中独有的挥发性成分是2,3-丁二酮和己醛,在GPR(葡萄柚部位4)和GPLS-3(葡萄柚部位3)含量较高。部位PLS-1是薄荷挥发性成分的主要部位,醇类和酮类化合物是组成薄荷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化合物,决定了不同薄荷各自的风味。该研究为薄荷在医药、香精香料、染料、抗氧化剂、调味品、茶饮料等领域的开发利用以及药效各异性提供理论依据,为鉴定薄荷的品种提供有效方法。

    • 1-芘丁酸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2021, 40(12):99-104. DOI: 10.3969/j.issn.1673-1689.2021.12.012 CSTR:

      摘要 (384) HTML (0) PDF 939.89 K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及鉴定1-芘丁酸(1-pyrenebutyric acid)人工抗原。采用碳化二亚胺(EDC)法将1-芘丁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合成人工免疫原PBA-BSA和人工检测抗原PBA-OVA;紫外扫描及SDS-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抗原制备成功;鼠源多抗血清的效价均已超过1 000,IC50=14.31 ng/mL;与多环芳烃1-芘甲醇、1-芘甲醛、芘的交叉反应率小于14.40%,与菲、萘、苯并芘、BSA以及OVA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5%。作者成功制备出了PBA-BSA抗原,并且得到了敏感性良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当期目录


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版权所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政编码:214122

电话:0510-85913526  电子邮件:xbbjb@jiangnan.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